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相长”

作者:袁 芳




  教与学、师与生互为教学的两个重要载体,无孰轻孰重之分。常态教学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不可偏颇。这样来解释教与学的关系,一般不会有很大争议的。看似简单的关系,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则又是很难处理好的。若是处理好了,则学生的学可促进教师的教,而教师的教能极大的作用于学生的学。教学相长,良性循环,既有利于学生,又有益于教师。
  
  一、师生教学的“心理结”
  
  大多教学行为活动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纽带,课堂便是一个“信息场”。信息场存在着“场力”,它包含“场引力与场斥力”。此二力的施力者便是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场引力”能体现出和谐的教学关系,这是我们所希望出现的和有待发展的。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关系常表现为“场斥力”。“场斥力”为师生之间的“心理结”。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如因课堂教师牵着学生走,使学生活动、探讨的机会少,则会很容易产生课堂气氛沉闷、信息量减少、信息传递速度减慢等不良情形,从而导致教学恶性循环——学生越是死学或厌学,教师越是死灌或硬灌。
  上述不良情形在心理情感上反映出:一方面是学生的积极抵抗与消极抵抗,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消极抵抗对信息表示缄默,信息只是被悄悄地传递;积极抵抗则是对信息置之不理,表示出拒绝的态度;另一方面是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教师的心理情感也会发生变化:主动放弃与被动放弃。由于课堂气氛过于沉闷则会导致教师主动放弃对“场引力”的追求兴趣。学生的抵抗情绪投射到教师的心理情感上,便会产生被动放弃的情感反应,对于学生的消极情绪听之任之。在这里应强调的是,上述教与学的心理消极情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且相互影响的,在一定情况下可能相互推动,愈演愈烈。要解开师生教学的“心理结”,只有教师善教善导,才有学生好学乐学。
  
  二、教师“善引善导”才能激发学生“乐学”
  
  长期以来,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注重的是社会和教育本身对学生的要求。在课堂上,学生是接受知识灌输的容器,在课外,则如解题的操作机器。从而滋生厌学情绪。所以,要提高学习效率,加速知识信息传递,引入“乐”学观,极为必要。
  现代情感心理学研究表明:若能在教学中让学生以快乐的情感进行学习,就能克服苦学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以乐治学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负担,因为在同样的学习条件下,乐学能减轻学生的紧张度和压力感。这一切都有利于教学潜能的发掘,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学生“乐学”的基本前提。教师重新进行角色定位,以学生为主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个性发展,强调个性教育;从学生差异入手,尊重个性,因材施教;做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
  教师要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环境的创新上狠下功夫,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常用的信息技术、科研知识、学生心理知识等。具体地说,教师要掌握网络技术,在网络中寻找资料,利用网络建立起交互学习指导方式,通过网上专家,让学生有更多的请教对象。教师要掌握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经验总结法等最基本的教育科研方法,并用这些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教师应注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反应,做出正确判断,从而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服务。这些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教育好学生首先自己要学习好,这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需要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三、学生“自主学习”才能促进教师“善教”
  
  现代教育强调“学习的革命”,强调学生创造个性、创造思维以及自我意识、批判精神等因素培养和塑造。这就无疑应该提倡“学生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主张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并且强化自主性学习的素质训练。一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是具有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的人才,那么,教师要满足学生学习上的需要,就要不断的改进教学,从而使自己善教。
  自学是自主性学习的基础,顾名思义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依赖别人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学习,从课本中获取知识,发现问题。当代教育家叶陶先生说过“学生先听讲,不融化,不会成才。唯有入学而取得自学的本领,才能成才。”由此可见,自学这种形式对一个人的成才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许多教师也要求学生自学,但就是时间得不到保证,只是一种形式,根本达不到自学的目的。如何消除这一弊端?笔者认为,自学,首先要目标明确,看什么?怎样看?看后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喜欢什么?让学生相互交流各自汇报,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研讨,最后谈收获,提出探讨性的意见。这样一来,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学者、发现者。凡属于学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就要提出来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评价。在教学上,教师可以设计诸如统计调查表册之类的东西,主要是记录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多少。积极反馈产生激励作用,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发现问题,不懂就问,有问就去研究的好习惯。
  在自主性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完成发现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的任务,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就呼唤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呼唤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自主性学习是一种开放性学习,强调学习的实践性,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注重向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和机会,让学生亲自感受具体而丰富的客观世界,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就是呼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自主性学习中要注重塑造学生批判思维的人格品质,这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批判思维就不会有真正的“学”。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十分重视问题意识在思维和学习活动中的作用。他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观。在孔子看来,疑与思是学习的基本功。后来,他的学生子夏发挥了这一思想,提出“博学、笃学、切问、而近思”的学习方法,把“学-问-思”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著名学者陆九渊曾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有疑无疑,大疑小疑可说是一个人学习的分水岭。
  大道之行,始于足下。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教学”,要树立独立的批判人格,从思维上真正地完成解放,以达到本质意义上的“教”与“学”,实行教学相长。因此,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思想,在诸多要改的事物之中,教学先行,因为教育终究代表着我们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