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读懂学生

作者:李 清




  教育的魅力是教师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碰撞而产生的火花!然而,走进学生的心灵,解读学生内心世界又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学生语言和行为的背后,又蕴涵着怎样的内心世界,先从一则故事谈起:
  星期天下午六点钟,我坐在水泄不通的公交车上,看到有一5岁左右的小女孩立在大人的腿丛中是那样地无助,征得孩子妈妈同意我把她抱在我的怀中。妈妈感激地说声谢谢,并反复告诫孩子不要顽皮。片刻安静后的女孩很快暴露出玩耍的天性,从口袋里拿出一枚五分的硬币玩耍起来,妈妈看到后吩咐孩子不要玩耍,并告诫孩子不要把硬币玩丢了。在幽暗的车厢里不玩耍对于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孩子没有听从妈妈的话,继续玩耍着硬币。不一会,孩子对妈妈说:“妈妈,钱丢了!”人太多了,妈妈无耐地说“丢了就丢了,别调皮了。”听完妈妈话,孩子得意地举起手中的硬币……
  听着母女俩的的对话, 我为女孩的童趣行为而高兴,也为妈妈的宽容而欣慰。而后我认真思索着母女的的对话和孩子的行为。忽然,我明白了孩子此举的内在意图:从妈妈反复的告诫中,孩子意识到玩丢硬币可能要接受批评或惩罚,孩子一句“钱丢了”背后的含义是“钱丢了,妈妈会给怎样的批评或惩罚呢?”
  从上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说的话、问的问题或者其行为都会隐藏着某种含义。只有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我们可能做能明白含义的老师。走入学生的心灵世界,你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如何走进学生的内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分析学生的行为,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与困惑,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
  第一要关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奥秘就是教师热爱学生。”每个学生在学校都有得到关爱的需求,“良言一句暖三冬”:一句安慰的话能让学生解除痛苦,一句温暖的话能让学生远离孤独,一句壮胆的话能让学生消除胆怯,一句自信的话能让学生摆脱自卑,一句开导的话能让学生走出迷惘;学生沮丧时说句鼓励的话,学生受困时说句热心的话,学生偏激时说句冷静的话,学生懒惰时说句鞭策的话,学生受冷落时说句公道的话。“亲其师信其道”,亲的程度越深,师生心理距离就越近,学生心灵的窗户就越透明,交流的渠道就会越畅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第二要研究学生,读懂学生内心需求。著名的瑞士儿童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心理学体系的创立者皮亚杰在论述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中明确指出“每一阶段都是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每一阶段都有其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该阶段的行为特征。阶段之间不是量的差异,而是质的差异。”只有研究每一学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才能读懂不同阶段学生的内心需求、内在表现和外部语言、行为特征;要研究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不同性格学生的气质表象:内敛型学生的腼腆、外向型学生的粗放,兴奋型学生的激烈、娇柔型学生的做作;要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变化,掌握学生心情变化的动向,了解其内在变化的内因、外因;要善于思考,做个“有问题”的教师。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学会反思。发现个性差异的普遍性、分析个体差异的多样性,研究研究学生心理变化的规律性。
  第三要与学生平等相处,体现教育的民主。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并且对学生进行适合个性特点的教育,实现学生个人的价值。面对具有独立人格和自我价值的学生,教师的教育理念应当发生深刻的改变,教师要抛却“师道尊严”,不做学生的尊者和长者,要成为学生平等合作的伙伴,在教育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参与、一起体验、一起交流,更多地成为谦虚的聆听者,聆听学生的心声和烦恼,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接纳学生的不同意见,赏识学生的独特见解和表述。唯如此,学生才愿与教师平等地交流、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
  第四要与学生多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教师和学生经常性的精神接触。”心灵对话就是师生思想相互摩擦、相互激荡的过程。温馨的话语往往就像一缕春风,轻轻吹拂学生的心田,带给学生心灵的滋润。热情洋溢的语言可表赞赏之意,委婉含蓄的言语可导努力方向,情真意切的交谈可助自我修正, 渲染优点的表扬可鼓信心之帆,推心置腹的密谈可传期待之情。“心灵的碰撞才会激起智慧的火花”,心灵的对话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读懂学生的内心,我们才能掌握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