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从计算教学谈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作者:夏明珠
一、养成审题习惯,培养思维的严谨性
所谓审题就是对题目的知觉过程。通过审题,学生对题目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分析算式的整体结构,探索带有本质的或核心的因素,决定采取什么方法解答。如12.65÷5+7×,粗看这题和一般的计算题设计没什么不同,但仔细审题,不难看出算式中潜在的一些可速算因素。12.65÷5等于12.65× ,于是运用乘法分配率,使算式成为(12.65+7 )×提高了计算的速度。又如:8+8÷8+8。有些学生一见题目立即形成思维定势,抑制了对计算顺序的考虑,造成错误。这实际上学生审题不认真,思维不严密所造成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审题,辨别真伪,排除干扰。并可出(8+8)÷(8+8),让学生对比。通过对比,使学生明白错在哪里,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养成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缜密。
二、重视口算联系,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以思维深刻性和思维灵活性为前提,是指导学生在正确思维的基础上,善于简缩思维过程,进行跳跃式的快速思维。小学生思维的敏捷,不是随同知识的增长而实现的,它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口算训练,就有助于思维敏捷的培养。因为口算不借助计算工具,不表达计算方法,是直接通过思维计算得数的过程。它需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长期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能力,促进思维敏捷,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创造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口算形式很多,可用口算卡片进行视算,口答或采用游戏等方法,每节课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几分钟训练,持之以
恒,定会出成效。
三、掌握运算规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灵活性是指思维的灵活程度,是指善于打破陈规,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能将学到的方法较好地进行学习的迁移和应用。因此,我们在数学运算中,灵活性表现在:运算起点灵活。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推算各类数学习题;运算过程灵活。对各类性质、定律、法则运用自如,运算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演算效果好。要达到思维灵活,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并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一些规律。如分数、小数四则运算中,究竟把分数化成小数,还是把小数化成分数能使计算简便。可让学生自己探索,找出规律。学生由于通过思维得出的结论,记得最牢,在实践运用中也就能灵活运用。如:72.6-(12.6-3)+1,可根据加减混合运算性质得到72.6-12.6+3+1,再根据加法结合律和计算法则变形为(72.6-12.6)+(3+1)。又如:3.8×25%+1.2×25%-25%,可根据乘法分配律变形为(3.8+1.2-1)×25%。再如72×125可运行定律变形为9×(8×125)。当计算时,数字有一定的特点,或运算符合可作适当调整后使计算简便,我们就应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改变运算方法使计算简便。
四、引导迁移变通,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思维具有创见,它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而且能产生新颖的,从来未有过的思维效果,但它仍应以一般解法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迁移、变通、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拓宽思维空间,寻找多种有效解题方法。比如:在计算155×2+153+149×4+148×3按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学生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先乘后加。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组数的被乘数都接近150左右。因此解题时可以把它作为基数,用“基数+各数与基数的差之和”即:150×(2+1+4+3)+5×2+3-1×4-2×3=1500+13-10=1503。这样变式思维能化繁为简,学生就可以在求异中不断获得解决问题的简捷方法,并促进学生思维不断进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