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析《孔乙己》人物形象的塑造线索

作者:吴庆勇




  细读《孔乙己》,我们会发现,小说无论在叙事视角还是在人物塑造、情节的安排等方面,都有一大特点:即文中多角度铺展了塑造人物形象的线索。试分析如下:
  线索之一,孔乙已与“笑声”(笑声中登场——笑声中表演——笑声中惨然死去)
  孔乙己之所以能给我们留下如此鲜明、深刻的印象,是与小说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的写法分不开的。作者不仅从孔乙己的衣着、相貌、举止、神态写出他的迂腐可笑,而且从他所处的环境、个人遭际中表现他的悲哀。孔乙己的周围充满了冷漠与残忍的“笑声”,这笑声贯穿全文,成为《孔乙己》一文的重要线索。
  小说有四处写到众人的哄笑,实际上是众人四次戏弄、嘲笑孔乙己的情景,而孔乙己尴尬狼狈、穷于招架的样子让他们开心。众人的冷酷、麻木、对弱者的践踏由此可见一斑。
  作者反复描写“笑声”,表达了更深层的思想:在长期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封建文化不只是造成孔乙己这样的悲剧人物,而且还普遍地毒害着世人,使他们陷于麻木、不觉悟的精神态度,甚至连起码的同情心也已丧失。鲁迅着意揭出这一“病苦”,正说明要“疗救”的不只是一个孔乙己,而是整个社会。
  孔乙己在笑声中登场,最后又在笑声中走向死亡,“笑声”贯穿全篇。这阵阵笑声跟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不仅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批判了群众的麻木。而且使小说的主旨表现得更突出、更深刻。古人说,以乐写哀,哀更显哀。同样,以喜写悲,也更添悲色。《孔乙己》一文所表现的悲剧性内容,正是在喜剧的氛围中展开并得到强化的。
  线索之二,孔乙己的长衫:穿长衫——穿破夹袄
  “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这一段是描写孔乙已第一次出场时的外貌。鲁迅先生用不多的笔墨对他进行了描绘和刻画,尤其是对孔乙己长衫的描写,可谓是入木三分,使人读后便觉得这个形象跃然上。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他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 又是“穿长衫”的人,说明孔乙己的身份与众人矛盾、特殊。我们不禁要问:孔乙己为什么非要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呢 ?
  孔乙己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读书人”的身份。包括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那见缝插针地向“我”卖弄“学识”的沉醉神态,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与痴迷。孔乙己之所以这样在乎读书人的身份,是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一价值观念的形成对孔乙己来说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可以说,孔乙己穿长衫是是封建社会强烈的尊卑观念和固定秩序在孔乙己身上的具象化。
  但后来,孔乙己还是脱掉长衫了。我们再看他最后一次出场时的外貌描写:“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 用草绳在肩上挂着,”此时孔乙已穿的是一件破夹袄,已不再是长衫。那么,孔乙己又为什么会脱下长衫?原来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偷东西被打折了腿,不得不用手走路。长衫自然不能再穿了。孔乙己和丁举人原本都是读书人,不同的是丁举人通过了科举考试,而孔乙己落魄了。爬上封建统治阶级的丁举人就能横行霸道、凶狠残忍地对孔乙己肆意摧残,最后把他推上了死路。小说通过这一细节告诉我们:科举制度造就了两种人,少数爬上去的,身价百倍,有钱有势,成为残酷的压迫者,而大多数爬不上去的如孔乙己白首穷经,百无一能。穷困潦倒,沦落下层,成为悲惨的牺牲品。从这点上说,孔乙己的悲剧是封建制度造成的。
   线索之三,孔乙己的“手”:抄东西赚钱——蘸酒写字——偷窃东西——书写服辩——代脚“走路”
  孔乙己的双手在文中有四种特殊用途:抄书,偷窃,写服辩,代脚“走路”。课文对孔乙己双手特殊用途的描写,贯串着故事的始末。孔乙己“身材高大”而且“写得一笔好字”,按常理谋生是没问题的。但是,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思想对孔乙己的毒害,使他养成了鄙视劳动、好喝懒做的恶习,“于是愈过愈穷”,成为不能谋生的可怜虫;他那双本应具有谋生本领的手,最终成为他爬向死亡的工具。作者对孔乙己双手的描叙,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悲剧形成的原因。
   线索之四,孔乙己与“书”:读书——抄书——偷书(窃书)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教育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愁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而且好喝懒做,虽然“写得一笔好字”,但不愿以自己的劳动(替人抄书)去争取生存,最后连温饱都不能保障,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小说描写的情节基本上是围绕“偷书”展开的:由“偷书”引出的笑,表现了社会环境的冷漠;“偷书”还是孔乙己挨打,最终致死的直接原因。更具有悲剧意义的是,同为读书人的丁举人残酷地打折了孔乙己的双腿,断送了孔乙己的活路。这些在前文已分析过,这里就不再多讲了。
  以上四条线索浑然一体,全面而丰富的塑造了孔乙己的形象,有力的表现了小说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