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阅读教学如何指导学生的朗读

作者:李 红




  新课程让老师们认识到了朗读在课堂上的重要性,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了“读”成了阅读教学中训练的主线。特别是一些展示课上,读的分量很重、很足,读的形式也多样化:朗读、默读、自由读、范读、比赛读、表演读……一时间,语文课上书声琅琅,“读”领风骚,好不热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
  
  一、初读文本,把握整体
  
  所谓“初读”,是学生对课文的通读阶段。学生把文章读通读顺,得其大意才能抓住重点,为精读探究打下基础。因此,初读是深入阅读的“基础点”,也是一个“制高点”,那么如何设计初读,为精读打下基础呢?
  1.创设情境,引入初读
  进入初读,首先应该关注的是如何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入相应的课文情境,引入自主的阅读过程。创设情境,引入初读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或通过语言描述情境,或创设问题情境,或描绘画面,或提供实物,或补充介绍有关教材内容的背景及人物,以激发儿童阅读全篇的兴趣,并使儿童主动地去读全篇。
  2.关注初读指导
  初读,应该是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可放弃指导作用。在学生初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走下去,纠正学生读错的字词,帮学生扫清文字障碍;指导学生的读法,教给学生边读边思,做批注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聆听学生讨论的声音,给出合理化的建议,为学生的初读指明方向。这样的初读指导才是扎实有效的,我相信教师坚持这样长期的初读指导,一定会让学生掌握初读课文的方法。
  
  二、精读课文,以读促悟
  
  那么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哪些读书方法最有利于学生在读中感悟呢?
  1.默读
  “朗读出情感,默读出思想。”研究证明,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一段固定的时间默读,是很好的做法,它能帮助教师达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阅读态度,养成边读书,边动脑的习惯。我们从中年级开始,就要重视默读的初始训练,在默读时,可以让学生拿起笔来把不懂的词句,好词佳句,自己的想法,感动的地方等加以批注。这样的默读,让学生能真正读进去,想进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感悟文章,真正地与作者产生共鸣。
  2.引读
  对于文章的重点词句,较难理解的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恰当的语言进行引导,让学生充分地读,用引读让学生从文章的重点词句中品析感情。
  3.个性化朗读
  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活动”,它的“再创作”指的是朗读中的朗读者通过自己的声音形式表现了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的音韵美。同时,融入了自己的分析、理解、感受作品时所产生的真实感情,鲜明态度。所以对一篇课文学生认识的角度和欣赏的特点不同,可能文章各个部分的认识也不同,朗读的处理方式也各异。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朗读方式强加给学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朗读个性,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初读到精读,都关注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把朗读训练切实落到实处,我们的语文课堂将真正做到书声琅琅,学生将从富有声韵美的朗读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进而提高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