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浅议新时期西部地区教学研究的途径及方法

作者:代延景




  新课程背景下,到底应该由谁来研究教学?应该怎样研究教学?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到底应取什么样的关系模式?如果我们教研员能够认真分析、思考和研究这几个问题,找到这几个问题的答案,那么我们也就找到了新时期教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教学研究应由教师和教研员共同参与,互相促进
  
  迄今为止,很多教师认为从事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而从事教学研究是那些教学理论专家或各级教研室教研员的事情,只有专家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研究”。同样,有很多教研工作者认为从事教学理论研究和理论指导是自己的本份,而把教学理论付诸于实践、具体操作看作是老师的事情。其实,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这两种错误的认为加以纠正。实际上,教学研究不应该只是教学研究专家的专利。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也应该从事教学研究,教学研究应该成为教师专业内容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因此今天的教师应该不同于传统上的“教书匠”,今天的教师应该具有学者的气质和研究员的魅力。作为教学研究人员也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更进一步发挥教研员的服务意识和组织能力,在为教师进行专业引领的同时要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倡导同伴互助,形成资源共享,促进专业发展。教研人员更应该贴近教师和教学一线,参与到教师教学当中,与教师一起面对教学中的问题,从教师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入手,更多地进行“微格”研究,充分调动并积极发挥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教师的教学创新。
  
  二、通过重心下移,积极探索校本教研新途径
  
  在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是开展教学研究的最有效途径,而基层学校的校本教研要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教师自觉地应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洗脑,在专家及其理念的引领下,在同伴的互助中,通过自己对教学行为的认真深刻反思,完成对理念体系、教与学的方法体系、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养结构的重建。在此基础上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校本教研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这样,就可以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自己所熟知的课堂上,而不是一些大而空的,对基层教师而言很难把握的,耗费精力,且很难有所建树的课题研究上。教师对日常工作太熟悉,往往对日复一日的教育教学行为变得习以为常。事实上,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无论是讲解,还是训练,恰恰是在这些日常的点滴小事中蕴含着一些困惑,都会有一些影响效益的“瓶颈”和问题的“结点”,如果把这些问题研究透,无疑就是最有价值的研究。这才是教师研究的“本”。对于教研员而言,更要自觉地把研究重心下移,由过去的注重打造“精品课”向关注和研究“常态课”转变,引领教师研究视野回归课堂,在开展校本研究的过程中,培养和打造优秀的科研团队,用先进的团队带动更大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发展。
  
  三、通过课例引领,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教研员理应充分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功能,通过课例引领,努力促进城乡之间教学资源共享,以强带弱,以点带面,以课促改。(1)充分发挥本地优势教学资源,结合国家支教帮扶政策,送教下乡,促进城乡交流和地区交流。(2)充分利用报刊与网络,通过各学校、县、州的“教研通讯”、“学科教研网”“教研博客”等传媒为教师的教研提供展示与交流的舞台。(3)积极把开发利用本土优质课资源与积极引进全国各地优秀录像课例相结合,广开源路,合理取舍。在引导教师观看各种课例时,我们既可以重在欣赏观摩,在互动交流中启迪教师的心智,享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也可以选准某几个突出的问题,以课例为载体,在问题中引发教学认知的内在冲突,在思辩中促进教师的反思与建构。
  
  四、通过下水体验,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
  
  首先,我们教研员应该落实教研员课改联点制度。每个教研员都应把自己的联点县(校)作为课改教研实验点,每月去至少一次,开展问题诊断,听课调研,专题讲座,沙龙研讨,模拟课堂等的教研活动。其次,每个教研员每学期要在联点县(校)组织进行由教学能手和教学骨干承担的示范课。这对于长期远离教学一线的,只研不教的教研员帮助很大,对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更大。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有关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结合于教学实践。课后,还可以与上课教师共同商讨课改实施中发现的新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不切合处等,广泛征求广大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大家平等地坐在一起,畅谈得失与感受,这种以身作则的教研文化会深深地感染每位教师,缩短教研员和教师之间的距离,通过下水体验,教研员能客观地检测自己的教研设想在实际教学中的偏差,能深刻体验教师的辛苦和快乐,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使自己的教研工作植根于教师,更好地为教师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