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者:汪江一
一、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由国家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王金发教授主讲的《细胞生物学》,不仅生动精彩,而且其中贯穿的“研究型教学”方法,给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创新性手段。王金发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研究性教学理念,通过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知识建构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总结出了“授课而非授书、重在兴趣培养、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是研究性教学的主要内涵。这一个案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王教授充分理解了教师角色的新的涵义并成功给自己定位,真正成为了一名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曾听过这样一节思辨课,在与学生一起学习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时,老师和学生一起评价小说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最后得出结论“他是一位面对突如其来的撞船灾难,镇定自若,舍己救人,最后以身殉职的英雄”。但是,话音刚落,有一个同学突然提出了反对意见:“老师,我认为哈尔威最后不应该去死。”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我也这样认为!”不少同学齐声拥护。“难道这一结论错了?”当时老师也有点怀疑自己,下课时,跟学生讲:“既然大家有不同的观点,那么下节课我们就来个辩论。”学生一片欢呼。第二次上课,正反双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正方以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岳飞“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尔”的无畏豪气,黄继光奋身堵枪眼的壮举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船长是对的,而反方以屈原受诬而赋《离骚》,孔子身处逆境而著《春秋》,司马迁受宫刑而成《史记》,来说明应该珍重生命,热爱生命……。通过这节辩论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质疑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让学生对人生的价值观进行了认真思考。可见,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应该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三、课程资源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
2002年,合肥十中王国文老师设计了“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具体模型:学生在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刊物,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搭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志”、“赏奇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模型提出后,教师们都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办法,但它要求任课教师要花更多的心血来备课和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选择了高一、高二年级的五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一段时间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进步,学生们都喜欢上了这种新的上课方式。由此可见,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是作为课程的积极研究者、开发者和实施者,这也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四、终身学习者和教学研究者
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知识更新速度急剧加快,只凭借某种固定的知识或技能就能度过一生的观念,早已成为过去。从童年到人生最后时期的漫长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每个人都要进行终身学习,以使人的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从某种角度上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更确切地说是认识世界的方式。教师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需要不断进行新的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在专业知识领域更是如此。教师如果不进行知识更新,将无法再胜任教师这项工作。
对于新课程在实施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教师首先要正确面对,要从根本上解决自身发展问题,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加深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进行专业合作和终身学习,向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师角色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