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生命教育让生命如花

作者:施俊梅




  《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担负着“初步了解家庭、学校和社区的生活,懂得个人成长与家庭、学校的关系,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初步了解公共生活的规则”等教育任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精心备课 挖掘生命教育内容
  
  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有不少关于生命教育的。可把它们归为三类:
  1. 珍爱自己生命的内容
  《可爱的家》、《我的名字》、《成长的脚印》等课文让学生从名字入手了解自己生命的由来,知道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从而让学生体会自己生命的可贵;而《小手洗干净》、《到阳光下》、《我会洗衣服》等则让学生知道洗手的正确方法,懂得户外运动有益身心健康,会选择合适的衣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黄帽”》、《一个都不少》、《路遇陌生人》旨在让学生学会外出活动时的自我保护方法,遇到陌生人时,具有自我防范意识。
  2. 尊重他人生命的内容
  教学《小伙伴,在一起》、《你快乐、我快乐》、《这样玩才开心》等课时,我们要让学生知道并学会在规则中安全地活动,学会分享与小伙伴合作的快乐;《楼上楼下》要求学生知道邻里之间沟通与往来的重要性,在与邻里的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
  3. 关爱社会生命的内容
  人有生命,大自然有生命,社会也有生命。《我们的小区》就是教育孩子树立保护环境,爱护设施,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培养他们关心我们这个社会的生命的自觉性。
  
  二、活化课堂 焕发师生生命活力
  
  1. 教师人文关怀,珍视生命存在
  笔者认为“生命教育”不应是“贴标签”,“扛大旗”,它应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试想,一个经常在课堂上当众呵斥、讽刺、挖苦学生的老师会真正尊重学生的生命吗?这样的老师进行“生命教育”不是一个笑话吗?因此,启发教师的人文关怀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
  每个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本着公正的原则,平等地去爱每一个学生,通过厚爱激荡学生的生命才智。当学生回答错误或学习困难时,我们应该以一颗宽容心对待,因为,生命成长需要在不断地尝试错误中获得经验。宽容学生,对学生的生命发展抱有信心,以信任的态度和方式处理教育中的错误,处理学生的个人独特性,以鼓励的形式激励学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是尊重学生生命的重要表现。只有这样的课堂,师生才会平等对话,畅所欲言,焕发生命活力。
  2. 调整教学环节,满足生命需求
  大凡上过公开教学的老师大多有这样的体会(名家、专家除外):上课时,我们希望的是顺利地完成教案,学生最好按教案预设回答,若不就千方百计引导,直到达到预定答案便长舒一口气,最害怕的是“节外生枝”。于是,“死的”教案牵制了“活的”教师与学生,整课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适时地调整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
  清楚地记得笔者在执教二年级第一学期第9课《小小一粒米》时的一幕:在学生了解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后,请学生表扬身边爱惜粮食的小标兵,因为,通过平时的观察,小朋友在这方面做得还是较好的,对这个环节的设计应该说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可谁曾想,我的话音刚落,小朋友们纷纷举手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教者一下傻了,暗想,怎么回事,这不是存心让老师难堪吗?转念一下,这不正是孩子们学了课文以后的“顿悟”吗?于是,便微笑着对孩子们说:“孩子们,老师原来是让你们表扬身边爱惜粮食的小标兵的,而你们却开起了‘批评会’,这说明老师对你们的了解还不够。不过,这也说明以前你们做得不够好,从现在开始很想把这坏习惯改掉是不是?”“是——”孩子们响亮的回答又给了我灵感,我又说:“孩子们,那,不如这样,我们共同来设计一张表格,小伙伴相互提醒、父母检查督促,让我们人人成为爱惜粮食的小标兵,好吗?”“好——”就这样,一个原本为“败笔”的教学设计却成了这堂课的一大亮点。
  只有这样的课堂,师生才会心灵对话,碰撞火花,焕发生命活力。
  3. 倾心谋篇布局,激发生命热情
  所谓的“谋篇布局”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设计教学环节、运用教学手段、使用教学方法等。不知是何原因,《品德与社会》与语文、数学学科相比,与之配套的现成的课件、影象资料特别少(我觉得这是新教材的一个缺憾),而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老老实实地听你35分钟的“教导”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因为,这是孩子们好动的天性使然。如果,你真的这样教的话,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会日益递减直至荡然无存,那何谈生命活力?何谈教育成效呢?因此,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创造才能,精心“谋篇布局”,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
  
  三、回归生活 营造学生生命乐园
  
  1. 关注儿童生活,汲取生命教育鲜活素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感觉、体验、领悟并取得各方面的发展的”,“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可见关注儿童生活,从儿童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学生真实的生活来学习知识,然后再回归孩子的现实生活,以正确的价值引导孩子的健康发展是何等重要。
  2. 开展实践活动,拓宽生命教育有效途径
  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原则,我们要摒弃的是传统的“传授—接受”式的教学,我们要洞穿课堂的围墙,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主动发展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生命活动和德行生长的舞台。笔者在教学完《成长的脚印》后,组织了一次亲子活动,让母亲谈谈怀孕时的样子,讲讲出生时的故事,增进父母与孩子的交流;并在母亲节那天,开展了一次“护蛋行动”,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生鸡蛋,一刻不离身地保护一天,以此来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孩子们在体验日记中写道:“啊,护一天的蛋都这么累,更不用说妈妈怀我那么久了……”“妈妈,您辛苦了。长大后,我会报答您的。……”“妈妈,您真伟大啊!我爱您,妈妈!”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
  我想:是生命教育让德育回了家;是生命教育让生命开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