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生态学视角下的体验学习

作者:杜 萍




  【摘 要】生态学强调主体和环境这两个重要的因素,这与体验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和学习环境十分吻合。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体验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体验学习具有自组织性、协同进化性、生境性、生命性等特征,要求教师从生态学的视角进行体验学习的教学设计时,遵循呈现和谐——创设真实的情境世界、灵活运用——学以致成、生成——学以致知、互利共生——架设多层面互动的桥梁等原则。
  【关键词】生态学 体验学习
  
  一、生态学的相关研究现状
  
  “生态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德国动物学家海卡尔给生态下了定义,即“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同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我国学者认为,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及共同生活于环境中的各个个体间或种群间的种种关系” 可见,生态必然体现为时空内生命体之间及其同环境之间的关联,生物与环境是构成“生态”的基本要素。
  将生态学的理论引入对教育问题的研究是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其中比较突出的有沃勒。他在《教学社会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在此背景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并列专章对教育理论和问题进行研究。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其中台湾和香港的研究又早于大陆。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方炳林率先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其《生态环境与教育》一书中力图从社会、文化、家庭等方面建构教育生态体系。台湾还出版了李聪明所著的《教育生态学导论》,该著作运用生态学原理对“教育经营”、“幼儿园教育”、“国民教育”、“职业教育”、“终生教育”等各种教育问题进行了反思。我国大陆相关主题研究较晚,南京师范大学吴鼎福是较早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的研究者,并于1990年出版了由他和诸文尉合著的我国大陆第一本《教育生态学》著作。吴鼎福、诸文尉认为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原理与机制,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到目前为止,国内运用生态学理论对教学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通过资料检索,发现运用生态学理论对教学问题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教学思想的生态学解读;对课程的生态学视角研究;对教学环境的研究。
  
  二、生态学对于体验学习的适切性分析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体验学习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师生通过各种真实情景的体验活动来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其宗旨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发展”,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理解知识、发展能力、建构意义、生成情感的一种学习方式。生态学强调主体和环境这两个重要的因素,这与体验学习强调学生主体和学习环境十分吻合。因此,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体验学习是非常适合和必要的。生态学视角下的体验学习把学习者和学习环境视为生态系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主张从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依存和作用关系出发来进行学习。体验学习是学生在课堂教学环境的影响下达成学习目标的动态开放系统,其主要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和环境等生态因子。教师和学生个体、群体与多维生态因子的动态组合和互动、以及各种生态因子之间的能量(教学情绪和兴趣等)和信息、物质(知识和技能等)的传递与循环等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生态整体。
  
  三、体验学习的生态特征
  
  从生态学的视角对体验学习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体验学习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 生命性。生命性是生态的根本特征。首先,在体验学习中,教师和学生是作为有生命的个体而存在。其次,体验学习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存在来维系的,它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学习。再次,体验学习活动是通过实践促进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学习。实践对学生个体具有重要意义,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个体体验的过程。体验学习就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从做中学”,让学生在实践中绽放学习的生命光彩。
  2. 生境性。生境即生态环境,它是各种生态因子综合起来,影响某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个体、群体或某个群落的生态环境。同样,体验学习离不开学习的生态环境(又称情境)。学习的关键在于教师创设各种情境和条件,让学生作为主体去体验。学生通过在情境中手脑并用、多种感官参与的切身感受,产生丰富深刻的体验,并且最终把体验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愿望。
  3. 协同进化性。生态学认为,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也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的关系即为协同进化。这种协同进化在课堂学习中表现为各个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的变化导致另一方发生协同变化。体验学习实质上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知识、情感互动的过程;是致力于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在互动的体验学习过程中,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样置于各自“生态位”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摆脱了“孤陋寡闻”的境地,学生在动态过程中分享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四、体验学习的教学设计原则
  
  生态学方法是和谐的、共生性、生成性、灵活性的等。这种“整体论的生态学将成为我们未来科学的一种范式”。从生态学的视角看体验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求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呈现和谐——创设真实的情境世界。创设情境是体验学习的首要前提。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利用多种手段或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和谐的学习氛围。情境的设计可以采用多样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教师辅以实物、表情、音乐,话剧,表演,游戏等多种方式来呈现教学内容。从而在真实、和谐的环境中刺激学生视觉、听觉、动觉等多种感官的感知,让学生能触 “景”生“情”,将个体的认知、情感体验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和行为,真正投入到学习的乐趣中去。
  2. 互利共生——架设多层面互动的桥梁。共生性是自然生态的一个重要特征,其中,互利共生是生物之间共生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互利共生是指共生双方的这种关系对彼此的存在和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样,体验学习要求教师为学生设置一个具有共生性的互动学习的 “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协作活动让学生形成知识、情感交流的动态网络结构,从而逐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架设了多层面互动的桥梁。
  3. 生成——学以致知。体验学习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新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对新创设的情境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的知识和经验联系在一起,建构个体的知识体系,让学生以一种“通达”的镶嵌方式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感悟、体验、探究,获得充分的主动的发展,达到学以致“知”。
  4. 灵活运用——学以致成。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学以致知的过程,更是学以致用的过程。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清楚知识是从哪里来,而且要让学生明白知识用到哪里去以及怎样应用,即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的价值判断,从而促进知识经验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迁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与现实生活接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感官与心智去体验,鼓励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自如,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而获得将来走向实际生活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