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恰当开展课堂提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作者:孙亚青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启发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那么课堂提问除了具有这些功能外,还具有什么功能呢?在课堂教学中,究竟怎样提问才能恰到好处?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就此谈谈笔者教学实践的一些体会。
  
  一、激趣性提问,增强思维活动的愉悦氛围
  
  数学教学不可避免地存在-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创造主动愉悦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地思维。如,讲三角形稳定性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射击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与胸部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而伸缩的铁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看似闲言碎语的两三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态中进入探索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就能把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
  
  二、迁移性提问,提供思维活动的导向
  
  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在提问旧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设置提问,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如,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首先提问: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然后提问:“同学们能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来解不等式4x-7>1和3(1-x)<2(x+9)吗?”这样的提问能使学生迫不及待将已获得的知识技能,从已知对象迁移到未知对象上去。其实,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三、铺垫性提问,扫除思维过程中的障碍
  
  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也称为复习性提问,往往安排在新授知识之前,提问所联系到的旧知识,要么为学生学习新课作必要的知识准备,要么是为了减缓学生学习的坡度,要么是搭建步入新课的“引桥”,从而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如,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之后,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使本定理获证”?这样提问,就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积极思考,探索本定理的证明思路,于是证明的主要难点——添设辅助线就很容易被突破。
  
  四、探究性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种提问有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它也称为尝试性提问,是教师针对教材重点(或难点)设计的具有探究性、障碍性的问题,问题的探索空间以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为度,通过学生的尝试活动意识到问题的实质,或悟出其中的道理,或发现其间的关系或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教师在讲完一个数学问题后,再追问其思路是什么,是否还能用其它的方法去解决,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发展。如在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得到一个平角,从而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那么如何证明?如作平行性构造平角或构造同旁内角等,这样就能很快得到证明的思路。
  
  五、激疑性提问,培养思维活动的深刻性
  
  “激疑”是指在数学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探究是一种教学艺术,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取知识,增长才智,创造发明的重要途径。教师若能在学生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疑点),然后与学生共同解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发散性提问,培养思维活动的灵活性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的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这种提问难度较大,必须考虑到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和认知水平,提问能引发绝大多数学生思考,经积极思考后又能获得解决的问题的方法。如在求多边形内角和时,可通过过一点作对角线将其分成(n-2)个三角形,从而求出多边形内角和,那么有没有其他方法呢?如过一边上一点也能将它分成(n-1)三角形或过多边形内一点与各顶点连接成n个三角形。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启发学生一题多解的提问,或题目引申性提问等等,都属于这一类型。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常见的“对不对”、“是不是”、“能不能”等简单的发问是不可取的,而应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特点,在预估提问的效果,把握提问“火侯”的基础上,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产生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竞争欲望,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