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学习能力

作者:焦红香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思维学习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们经常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提出质疑时,老师要给予表扬,鼓励学生质疑。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或偏离教学要求时,教师也不要怪罪提问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宜冷处理,如果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会挫伤提问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对不善于提问的学生应鼓励他们敢于提问的一面,保护他们质疑的积极性,从而也就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例如:《金色的草地》一课,通过分析题目,提出质疑: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而不是绿色的呢?为什么不写变色的草地呢?通过从不同的侧面对课题进行质疑,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下一步学习课文打下良好基础。
  在初读课文中质疑,挖掘文章的内涵。大部分课文都可以围绕课题质疑。但也有一部分课文从题目上很难弄清文章是什么内容。因此,初读课文时质疑很重要。例如:《掌声》一课,分析课题只能质疑掌声是鼓掌的声音。但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学生只有读过课文才能知道。初读课文学生会问自己,本文中的掌声是送给谁的?英子怎么了?这些问题学生自己读后会明白的。为什么掌声一次又一次的送给英子?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这是学生难理解的。这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初读课文中质疑,有利于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的思路,来调整自己的教路,更好地为学生学习服务,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注重讨论,培养参与精神
  
  讨论形式根据对象的不同分为个别讨论、小组讨论、师生共同讨论以及课堂讨论和课后讨论。教师在讨论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安排讨论形式。例如,为达到让学生在讨论中不知不觉接受各种有关信息,增进师生感情,就选择师生共同讨论这一形式。但为了不忽视个别需要帮助的学生就要把讨论转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小组讨论,让每位组员阐述自己的看法,并推选一名学生进行最后的归纳、总结。小组讨论既要关注整体,又要照顾个别,还要有利于形成学生集体概念。在课堂上未讨论完的问题,留在课后讨论,教师要尊重学生探究而及时给予指导,并充分给学生创设讨论环境,给他们在时间上、空间上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自由讨论。灵活安排每一个讨论环节,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三、 鼓励想象,启发创造思维
  
  想象与创造思维有密切联系。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直觉和灵感都离不开想象的参与。因此,只有发展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想象力,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教师应掌握儿童形象思维特别活跃,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进一步引导他们进入角色,体察自己的感受,不断丰富想象。例如:教学《玩出了名堂》时,同学们通过学习本课知道了列文虎克通过玩镜片玩出名堂,发明了显微镜,让孩子在已有的知识上直抒胸臆,你自己想玩什么,玩出了名堂么?在老师的启发下,可能会有学生说,我想玩玩具飞机,将来发明太阳能飞机;玩玩具汽车,将来发明无污染的、会随人的意志而变换的轮船、汽车、摩托车;玩造房子,将来发明冬暖夏凉、容易拆迁又坚固的房子供人们居住……此刻的学生感情真诚,想象力丰富,思维和想象可以说是入境入情,对课文的理解也加深了。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神经兴奋,促使其不断思考,使朗读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加强语文实际活动,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
  开展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制订班级课外阅读计划。同学之间定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互相切磋读书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互相启发,让思想充分放开,从而促使学生开眼界、增知识、受熏陶。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知识,提高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的丰富知识使创新能力更好更快地发展起来。
  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发展智能,学生才能很好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才能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一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