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作者:黄永钦
一、加强比较思考,提高审美情趣
品词析句、比较思考是欣赏文章的精妙之处的好办法。在感知想象中,情感有了较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注意诱导学生去品词析句、比较思考,是为了加深理解文章,悟出文章的深刻含义,获得完美的审美情趣。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审美材料,加以品词析句、比较思考,让学生从作品中品味作品的精妙之处,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获得美的情感、美的享受。如品读李白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学生大致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诗境的体会,将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进行比较思考,自然而然地悟出了诗句的三层境界:“孤帆”是老朋友坐着小船走了,诗人在岸上久久望着,渐渐的,连朋友的小船都看不见了,只能望着孤帆一片;“远影”直到孤帆也不见了,只看到隐隐约约的帆的影子,诗人还在岸上望着;“碧空尽”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中消失了,诗人依旧屹立岸边,久久凝望着远方,只见长江默默无语地从天边流去,写出了朋友的情义深厚无比。学生通过自主阅读鉴赏而悟出来的道理,在比较思考中,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语言文字欣赏水平,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
二、加强联想想象,提高审美情趣
学生根据文本描绘的形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重新塑造文本描绘的形象,达到活化文本形象、内化为自我的感受,形成学生自己独特的新见解,发展学生的阅读个性,培养学生欣赏能力。因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唤起学生的表象活动。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一些比较深奥的、情深意厚的语言文字,仅靠抽象的分析综合,学生是很难做出深刻的理解,必须让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在学生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身临其境的栩栩如生的立体场面。如教学《第一场雪》一文,写到“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这两句优美的文字,运用了“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几个叠词,贴切地描绘了“银条儿”、“ 雪球儿”的形态,生动地描绘雪落枝头的美丽景色。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中平时看到的雪景来理解课文,进行合理想象,对“毛茸茸、亮晶晶、蓬松松、沉甸甸”就会理解。这些简单平常的雪景,连缀起来,闭上眼睛,用心去体味,在脑海中把这些景物进行组合,伴着若有若无的音乐,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去填补文本意义上的空白,学生会越来越深地走进课文中所描绘的雪境,朴素、闲适的雪景图画很自然地鲜活起来了,丰满生动了,学生在享受文本所描绘的闲适优美意境中,感受到语言的无穷魅力,获得语文学习的极大乐趣。
三、加强听读训练,提高审美情趣
听读有助于加深理解课文,进行综合、整体的欣赏感受语言文字。听是听范读、录音;读是学生自由读书,直接亲近文本。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理解、想象与感受融为一体,在感情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真正走进文本,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如《一株紫丁香》选择“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这个新的视角,运用想象和比拟,将对老师的热爱化为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紫丁香。让学生听录音,体会孩子们纯真的感情,伸入窗内的枝叶,在风中唱歌的绿叶,绽开笑脸的小花儿,极为朴实地再现孩子们那颗炙热的童心,师生间浓浓的情谊,在字里行间跳荡。放录音,可以请学生跟读。同时采用集体与个体相结合的朗读方法,以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驶文字”。感情朗读能够体现语言的声韵美、节奏美。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节奏、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读出课文的韵味和情感,直接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有表情有语气的朗读文本,在速度、节奏、重音、语调的变化中,让学生慢慢的领悟与欣赏。如学习《桂林山水》,学生观看课文插图的同时,反复朗读课文,正确处理文中的重音、语速、停顿、语调的变化,突出几个“真”字,准确朗读好几个语气词,达到切实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
语文老师要把握语文教学重朗读、重形象、重生活积累的特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读课文,多想象、多比较思考,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提高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与情趣,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