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古诗文教学需重视的三个环节
作者:张咏梅
一、抓诵读环节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诚如宋代理学家所说“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琅琅上口,久久不忘。读的熟则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通过多读学生才能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在教读每篇诗文前提出朗读要求(注意停顿,划分节奏,语言语调重读等),例如在《晏子故事》教学时,先给几分钟学生在小组内自学,了解大意。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原文该按怎样的节奏读。然后学生试读、读顺,在反复读中培养语感。
二、抓疏言环节
即疏通文义,教师指导自学中让学生用“三看一查法”(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查工具书)叩开句意之门,让学生对疑难字句做上记号,学生讨论解决疑难。遇到没有出现的语法教师可以作为新知识点来讲授,如《狼》中的“一犬坐于前”的“犬”的用法。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无论魏晋”,“无论”古义为“更不用说”它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无论”,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愚公移山》中的“智叟亡以应”中的“亡”是通假字,它通“无(wú)”,“没有”的意思。《童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中的“鞭”,古义是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抽打”的意思;《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是一个典型的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的习惯,应为“有何陋”。像这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词类活用现象,是一课中的重点知识,教师应告诉学生那个词在文中的理解,再将它与前面学过(或现代汉语)的用法加以比较,进而弄清它们的不同之处,掌握知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在翻译中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抓悟意环节
它既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封建社会,文人大都不便直抒胸臆,只好寄托在文章中,也就是韩愈先生所提倡的“文以载道”,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跨越时空的界限以文悟道呢?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去把握文本所寄托的内涵。因为文学作品是历史条件的产物,因此,指导的第一问题是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第二要引导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形象基础上进入意境,在从文章中找出能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如《天净沙?秋思》是流浪者的心曲;《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是美好生活的写照;《观沧海》是伟人博大胸怀的展示;《陋室铭》是世间隐士的言志;《桃花源记》是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课改下的古诗文教学,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我们去探索。总而言之,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