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生活教育与思想品德课改一路同行

作者:金祖萍




  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有此联带关系的就是“社会即学校,它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这一教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新课程标准又赋予陶行知生活教育新的内涵。在近几年的思想品德教学实践中,笔者越来越感到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走进学生的心灵有助于增进师生的感情
  
  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要打开学生的心门,走进学生的心灵,必得有两串钥匙,一串钥匙挂着“尊重”、“保护”、“关爱”,一串钥匙挂着“唤醒”、“激励”、“发展”。在我看来,第一串钥匙尤为重要。
  先说尊重。学生是很尊重老师的。你留心过没有?如果老师向学生借用红笔,学生一定会将红笔套子打开后再真诚献上。这个细节常常在我的脑海里放大,化为感动。尊重应当是相互的,学生在心里尊重师长,但如果尊重换来的是不尊重,是对尊重的侵犯,那谁还会相信我们的教育呢?当老师的,没有人承认自己不爱学生,批评教育是爱,方法不当也是爱,羞辱歧视还说是爱,这种没有尊重的爱,宁可不要。在新课程指导下的今天,我们和学生谈话时,用得最多的词语是“我建议”,用得最少的词语是“你必须”,并且很多时候,都在倾听。
  再说保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然而,我们的教育让《教参》一类“标准化”的东西来了个五花大绑。课堂教学为什么不保护学生积极的求异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思考问题?为什么不保护那种洞察的敏锐性?为什么不保护那种想像的丰富性?为什么不保护那种灵感的活跃性?幸好,新一轮课改之风徐徐吹来,借着这股东风,笔者在教学思想品德九年级第四课第二框题《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时,为了能更好的解决教材P52的小调查:看看你生活的地区存在哪些环境问题?在导入新课时做了下面的设计:先让同学们欣赏一组风光图片并配上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爱的纪念》,然后提问:①看了这些图片(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银装素裹),听了这段音乐感受如何?能否用学过的诗篇描绘一下?②我们周围的环境是否如图片中展示的那般美好?有哪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化了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责任意识。一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追求课堂的诗意有助于激发学习的热情
  
  通常而言,教师的职业感受总是以“苦”为先。但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蜡烛在“照亮”学生的同时,也应“照亮”自己,乃至“照亮”社会时,我们是不是应该投入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境界中去,寻求一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呢?有人把这种生命的意义、追求的乐趣称之为“诗意”。
  课堂诗意来自众里寻他的投入。把教师这一“职业”看成“事业”,把课堂视为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全身心地投入——投入理想,投入信念,投入人格,投入情感,投入个性,投入热情……投入整个的生命。于是课堂中有了“真我”——没有出众的外表,没有照人的丰采,有的只是坦诚。课堂中有了“无我”——作为一个向导,我的言语、神情、举止,全是为了传达教学目标中的知、情、意,一旦传达到位,我就要遁身而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发掘,去创造。
  课堂诗意来自师生心有灵犀的融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当代学生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理解、需要宣泄、需要慰藉,他们把课堂作为情感通道,把老师和同学作为诉求对象,是顺理成章的事。例如在教学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时,在讲清了什么是情趣、生活处处有情趣及情趣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有情调、有趣味的事,从而提升情趣陶冶情操。又如在教学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八课《消费者的权益》时,在讲清了国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我国法律中的重要地位及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几项合法权益后,出示漫画《名副其实》,然后设问:①漫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抢着买东西?(因为招牌是“买一送一”)②消费者买的“一”是什么?(一双旅游鞋)商家送的“一”又是什么?(一双鞋带)③商家的销售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了吗?④消费者的什么权益受到了侵害?⑤此时,消费者可以通过什么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现实联系起来。这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发展,对学生学会生存、增强生存能力和学以致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享受教育的幸福有助于培养高尚的情操
  
  在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时,先生的一句话特别震憾人的心灵: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段话可谓语重心长,耐人寻味。
  有人说,对于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教师的一生不一定要干成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教师一旦真正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那么,他就会用智慧开启学生,用创造开拓未来,他就会在付出青春年华、付出苦汗热血的同时,收获桃李芬芳,收获自我实现!……而这一切的一切,有个很重要的立足点,就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科。笔者是教思想品德的,我一向认为思想品德教学是一片海。在这里赶海,不必以扭曲自己、改变本色为代价,且能收获几朵浪花,几串彩贝,几行足印。我要让学生们知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而且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和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