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创新

作者:李 琼




  【摘 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英语新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学习等方面的基本理念与创新的阐述与解读,以期能够加深高中英语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快地适应并实现角色转变。
  【关键词】目标观 结构观 内容观 学习观 资源观 评价观
  
  “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究竟有何区别?创新之处何在?这是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的困惑所在。因此,只有切实把握《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为新课标)所体现的基本理念,才是理解与实践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根本保证。新课标是一部结合现代外语理论与中国国情的指导中国英语教育实践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都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研究和体验,以实现教师角色的切实转变。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的目标观
  
  新课标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目标观,课程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该能力的培养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维度整合发展的基础上。五个维度以三维目标为基础,又充分考虑语言教育的特点,对高中英语课程目标进行的全新的定位和阐述,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使我国英语教育的目标更全面,更富时代特色。
  新课标采用国际通用的目标分级体系,将高中英语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级别, “既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又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体现了英语教育的共同性和基础性,也保证了学校教育各学段的连续性和发展性。这种分级方式充分体现课程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材多样化和多层次人才的培养,实现英语教育从语言知识教学向语言能力培养的根本转变。
  
  二、高中英语新课程的结构观
  
  传统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新课标“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力求高中英语课程多样化,既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力求体现课程结构基础性、多样化、有层次和综合性的特征。
  因此,“高中英语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学分制和证书制相结合的课程管理体制”。高中英语新课程以模块的形式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且有各自的起点和终点。这一设计增加了课程的弹性和适应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必修课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形成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和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必修课要求学生修满10个必修学分,达到高中英语学科的毕业要求七级。选修课分为两个系列开设,目的是拓展和深化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技能、语言交际和欣赏等方面,为其今后就业、升学及个人未来发展创造条件。新课程实施后,高考英语的要求是八级以上,远远高于必修课程的七级要求。社会发展也对英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所有学校应保证八级要求,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开设九级要求。新课标中所列的三类课程只是一些参考课程,而非全部课程,学校可以有所选择和侧重。
  
  三、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内容观
  
  传统的英语课程过分拘泥于统一不变的课程内容,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和逻辑性。新课标改变“繁难偏旧”的传统课程内容,“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得体地使用英语的能力;用英语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新课程内容除了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两部分之外,又补充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三个部分,扩大了语言教育的范畴。这样的设计体现了英语教育的整体性,体现了语言教学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和课程观。
  为适应我国人数众多的学生发展方向和个性要求,课程内容应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时代性,课程内容既要反映英语语言的最新发展,又要反映社会发展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最新要求。基础性,课程内容的设计应首要满足绝大多数高中生达到高中毕业的最基本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的全体性和共同性。选择性,课程应提供较多可自主选择的内容,给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更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总之,新课程内容应贴近生活、贴近时代。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认识和爱国主义情感。另一方面,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理解中西文化蕴涵及差异,形成一定的世界意识。
  
  四、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学习观
  
  新课标倡导“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特点,倡导任务型、合作性、探究性、自主性等语言学习方式和评价反思,发展综合语言技能;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和信息资源完成学习任务,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和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语言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英语学习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生存和学习的工具,英语学习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运用才能掌握”。因此,提倡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学会学习才是新课标着力点所在。
  新课标要求转变的学习方式,是变发现为建构,变被动利用学习资源为主动开发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可自动调控和创造的生成性的学习过程,自动建构的学习结果、动态生成的学习目标,都是对于课程学习观的高度概括。
  
  五、高中英语新课程的资源观
  
  传统的英语课程资源观存在两大误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即编写教材,而这只是少数专家学者的事。实际上,对课程资源应有正确的认识。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但不是唯一资源。除教材外,英语课程资源还包括教学设施、文字影像、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等一切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教师素质的资源。
  编写教材只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种形式。学校内部、学校之间利用现代技术和互联网络、社会和大学教育资源等条件开发课程资源,这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形式。教师、学科专家、学生、家长和其他一切社会人士都可以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应强调的是,教师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既是课程实施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处于课程资源最重要的位置。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和范围。教材选择不仅要呈现英语学科知识,还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和运用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收集信息并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遵循适应性、优先性、批判性和发展性四条原则。
  
  六、高中英语新课程的评价观
  
  新课标倡导的新评价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整体发展和进步表现以及终身发展为着眼点,树立符合素质教育精神的现代评价观。
  第一,评价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倡导多元主体评价,注重人文关怀,重视评价双方的互动,创造更加开放宽松、客观公正的评价氛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评价功能:从筛选走向发展。注重评价对师生的诊断与激励功能。评价,应有利于发现师生教与学的意义和价值,肯定其发展与进步,剔除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教学相长。
  第三,评价内容:从单向走向全面。“评价的全面化强调要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进行评价”。
  第四,评价方法:从终结性走向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兴趣、态度、积极性等方面,采用问卷、访谈、测验等多种形式,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第五,评价标准:从一刀切走向个性多样。评价走出筛选的僵硬标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允许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作出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