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教师课堂提问的反思
作者:周 忠
一、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量多质差,提问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了把课堂交还给学生,给戴上“真革命”的帽子,贴上“真课改”的标签,有的教师将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引向了另一个极端,以问为主线,—问到底。有些人惟恐课堂提问的数量不达标而有“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嫌疑,被戴上“不革命”的帽子,把是否提问以及提问的多少当做课堂教学优劣的重要指标,看做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分水岭”。一些教师上课信口开河,不着边际地为提问而提问,或过难、或过易,只求数量,不管质量。许多问题由于过于简单,毫无“认知冲突”,缺乏“思考困惑”,学生即使不用思考也可以随口回答。而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切实际,或过于深奥、难以琢磨,或大而不当、虚张声势。
2. 教师主导提问,学生被动作答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希望自己的课上得一帆风顺、平平安安,因此,课堂提问总是由教师严格、有序地主导和控制着的,越是精彩的公开课,教师对提问的控制越严密,他们处处为学生“搭好桥”、“铺平路”,设计的问题总是简单直接,致使学生“伸手可及”。即便是稍难的问题,也是在教师“自问自答”中走过场。有的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但没有充分地启发学生或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教师就自己回答。这样做的结果,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变成了一言堂,无民主性可言。
3. 思考的时间短促,学生回答浅尝辄止
学生对每一问题的回答是需要时间思考的,有些教师连珠炮似的发问,一问未了又是一问,一问刚完再来一问,使学生应接不暇。由于没有充分的“想”,结果导致学生在这种快节奏的问答中,来不及进行深入缜密的思考,来不及组织好表达思维结果的语言,造成课堂上常常是“少数优生撑场面,多数学生当陪客”的局面。这样的提问,也造成学生无法探究问题的实质,问题回答肤浅,其智力发展必然受到限制。
4. 评价缺乏人性化,易挫伤学生答问的积极性
有的教师急于求成,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去认真地倾听学生的回答,不及时作出合适的评价、追问、启发、判断、组织等,从而失去了许多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表态、不评价,放任自流,即使表态也含糊其辞,或者褒贬过度,夸大其词,这样,时间一长,就会影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失去回答的兴趣。有的教师当学生回答不出时,横眉竖眼,数落、讽刺、挖苦之声不绝于耳,让学生心寒,严重挫伤了答问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进一步拉大了学生之间的“两极分化”。
5. 偏爱优生,忽视提问的全面性
教师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推进,达到预设的目标,提问时往往偏爱成绩优秀、思维敏捷的学生。优秀学生成了课堂提问的“宠儿”,频频亮相,风光无限;而中等生和后进学生则成了“孤儿”,无人问津,将“大众”变成了“观众”。有时后进学生被“关照”,要么是象征性地提问,要么是惩罚性地提问,以问代罚,提醒他们要提高警惕,不能走神和分心。提问的片面化,使中等生或后进学生成为优秀学生的“陪客”和“伴读”,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6. 教师以问代罚,学生望而生畏
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个别学生精神不集中或做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少教师不是采取提醒或暗示的方法唤起学生注意,而是采取突然提问的方法“袭击”学生,期望学生因受到突然提问而得到警示,这种把提问当做惩罚学生手段的做法极其有害。对一时答不出或答错的学生,常常是严厉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给学生一个“难堪”,似乎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学生追求进步,殊不知,教师这种粗暴的做法大大地损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与人格,导致了学生在教师的指责和同伴的鄙视中走向沉沦。
二、改进课堂提问的策略
1. 提问内容目的要明确
每一次提问都应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要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但是,如果教师在课堂中随意发问,就会让学生感到不着边际,无所适从,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2. 提问要把握难易度
设疑时,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水平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提出问题不能让学生答不出来,也不能让学生照本宣科读出答案,要设计出有较大难度、中等难度、较容的、有层次的、有梯度的问题。回答的时候,要注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做到因时而问,因人而问,分层教学。对于一些难度大的问题,可将它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以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多个小问题,使学生通过解答过程,逐步突破难点,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 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本,兼顾全体学生,体现难易和梯度性。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学生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不要让“尖子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问题出现。因而,教师提出的问题, 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一般学生可逐步“升级”, 对“差生”可适当降低,这样就会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获得充足的知识营养。
4. 设计的问题要有创造性和探究性
传统教学以获得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学习重心在于求同思维,现代学习心理理论强调创造能力的培养,学习的重心转向求异思维,提问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是”或“不是”的问题要尽量少提,要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5. 实现由教师提问为主向学生提问为主的转变
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幼稚时,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的问题使教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表达一道问题憋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不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尊重学生的想像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同时,老师应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提出问题的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
6. 对学生的回答要做出有效评价
提问是过程,评价是方法,学生回答问题后要适时评价,评价中既要有对答案正确与否的判定,又要能指出其原因,更要体现对学生自尊心的维护和积极性的肯定,要富有激励性。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延迟评价方式,主张教师通过不断的启发、诱导,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回答成功的快乐。如果回答中有错误或不当之处,要诚恳地指出并提出希望,绝不能讽刺挖苦。对平时回答问题不够主动的学生,要多给一些机会,多鼓励,多锻炼。即使回答是一无所知,也要让其体面地坐下,借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和思维的积极性。
7. 要注意提问的速度
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每一位学生都开动脑筋,进入思考的状态。这时,不要害怕沉默,必要时可提供一些激发兴趣的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诱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一定不要急于揭示答案,否则就无法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如真遇到不会答的学生,要告诉他(她)先思考,再组织好语言,待会再给机会让其回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学生知道你没有放弃他,给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以及表现的机会,课堂会更有生机。
课堂提问恰当与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十分大,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的内容,巧设情景,选准问点,精心设问,充分展示课堂提问的技巧,鼓励学生多思、多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要我们在课堂中善于运用提问艺术,学生一定会不断绽放出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