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对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作者:陈光春




  (1)目标与内容体系:首先是明确总体目标定位,达成三大愿景。一是以构建“能级模式”为支撑,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是以发展教师“八项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特色争创能力)为支撑,切实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三是以优化师资团队“三型”(成长型、成熟型、成就型)能力发展结构为支撑,切实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其次是分能力项目、年度(学期)和具体实施培训活动项目,拟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要求。形成培训内容菜单:一般可分A培训能力项目、B必修课程要目、C能力实训要点三级来编制,并相应附加必要的实施说明。
  (2)途径与方法体系:搭建自主研修、岗位培训、远程教育三大平台,突出“主体化”、“一体化”、“信息化”特点。
  (3)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要求:落实机构,落实常规,落实评价。
  4. 课题驱动模式
  2007年,蕲春县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实验区,申报的子课题《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已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总课题组审定批准。参与课题实验为该县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提供新的发展支点。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情为依据,进一步深入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模式、新策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在面上,积极构建“县、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在点上,不断创新努力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导师引领模式;二是名师研修模式;三是课程开发模式;四是课题带动模式。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科研引路,示范先行,校长负责,评估奖惩。
  5. 网络培训模式
  潜江市于1991年被原省教委确定为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试点,1994年又被确定为全省初中教师继续教育试验区,199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首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区域性实验区。省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试验区工作,促进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1997年底,全市中小学教师经过培训,已有112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在市级骨干教师中有 82人成为优秀骨干教师,其中77人成为学科带头人或某一方面的专家,并从中选送了11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初步形成了市骨干教师梯队,启动了“十、百、千”名师工程。潜江市从农村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按照教育部师范司关于实验区科研课题分工要求,开始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网络建设的研究与实验。构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网络建设三级基地:一级基地——省教育学院计算机网络中心的建设;二级基地——地市(州)、县(市)培训中心计算机网站的建设;三级基地——乡镇培训点、教师任职学校的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建设。积极开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网络的教学资源。建立具有明确服务方向的教学资源库,专兼结合积极开发教学软件,广泛收集资料进行继续教育教学软件的二次开发。探索实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网络的培训模式:①开展网上实时、交互式课堂教学。②开展网上广播式教学。③利用在万维网(www)上建立的继续教育专用网页公告栏(BBS)进行授课。
  
  (注:上述培训模式个案分析来自湖北省各地培训材料,作了部分修改。本文属于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7年度立项课题《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管理策略研究》阶段性科研成果,课题编号2007B139,负责人:陈光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