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音乐是想象力的艺术
作者:李 丽
一、培养学生音乐想象力的途径
1. 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凭借音乐交流审美音乐信息,这里没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那种权威性和强迫性,教学双方完全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音乐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说“不”,允许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独立思考。从更深的层面上来说,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则应体现较强的民主意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音乐学习方面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2. 以欣赏音乐为主,讨论讲解为辅
音乐欣赏课,就是借助音响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和感悟,从而对音乐作品做出自己的理解与评价。可能有人会说:“不讲解又怎么能使学生理解音乐呢?”在此,我们要说:“请相信学生的能力。”有一位音乐心理学家说得好:“在沉默中听伟大的音乐作品而不加以评论也有巨大的价值……因为伟大的音乐作品总会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因此,我们强调“以欣赏音乐为主、以讨论和讲解为辅”的教学方式。
3. 教师的正确引导
欣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它不只停留在听、看这些形式上,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体会、感受,用脑子去思考、想象。可以说没有想象,音乐就没有意义。当然,音乐作品本身具有的特质,绝非欣赏者认为它是什么就是什么,它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引导学生根据音乐语言所描绘的特点展开想象。一味鼓励学生“自由想象、任意感受”以致教师放弃指导是不可取的,这里强调指导学生深入想象、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让学生学会欣赏音乐的必经之路,只有目的明确地让学生在不同层次中展开想象,层层深入,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容和意境,使得作品在学生的心中变得羽翼丰满、栩栩如生。
二、音乐教学中想象力培养的措施
1. 积极挖掘音乐想象的素材
音乐世界充满着诗情画意,只有通过音乐想象,才能如身临其境,有所感悟。在音乐教材中含有想象素材的作品比比皆是,但由于学生的能力局限,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课程设计中,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加深对音乐作品所涵盖的内容、音乐形象本身的理解,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释放,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表达,真正让学生的思维随着音乐想象的翅膀一起飞翔。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例如在欣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海洋与辛巴德的船》中,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这首交响组曲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然后分别欣赏苏丹王残暴凶恶的音乐形象,美丽、聪慧的舍赫拉查达的音乐形象和辛巴德出海的音乐形象,整段音乐时间5分26秒,欣赏完后我不只是让学生谈谈感受而已,而是进一步的让学生思考一个很少被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在这首音乐作品中把苏丹王、舍赫拉查达与辛巴德这三个人物联系在一起?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谈谈你的理解?”有的学生说:“海洋与辛巴德的船可能是舍赫拉查达给苏丹王讲述的其中的一个故事”;有的学生说:“辛巴德可能是苏丹王国的一个水手,在国王的命令下,辛巴德航海捕鱼吧……”
2. 创设音乐想象的情景
“音乐想象”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从内心的感受到形象的过程。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如果只从“听”的方面去感受、理解音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景,使学生听与看、听与想、听与表演结合起来。
如结合剪接的画面、电影、图片进行欣赏,使得欣赏更引人入胜。例如在欣赏歌曲《丹顶鹤的故事》时,在学生了解这个真实的故事后,配上女主人公徐秀娟的画面,还有学生感兴趣的配有沼泽地、芦苇从、天鹅的FLASH动画,再配以朗诵,音乐在这样的情景下,不能不让学生的心灵为之震动。有的学生在欣赏这首歌曲的时候红了眼睛,我想他们不仅在为这位因保护丹顶鹤而失去年轻生命的女大学生而哭泣,而更被这撕裂的歌声所感动。这种创设了情景的音乐不仅能给学生带来视觉的冲击,更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种子。
3. 音乐与语文整合想象资源
音乐与语文中的描写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两者的整合可以丰富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这首优美动人的民族管弦乐曲时,就要学生充分地展开想象。因为它像是一幅淡雅媚丽的长卷山水画,它用柔婉优美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和精致细腻的配器组合成一个个画面,从而形象地展示了我国江南地区春江月夜的旖旎风光。因此如果在欣赏此曲时,教师给出十个标题,再把十个标题解释一下,然后让学生带着这十个标题去发挥想象并欣赏乐曲,最后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而实际上这个过程中最后一个过程就是语文中的描写了,如果没有这个部分,学生头脑中的想象就不能表达出来。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对理解音乐的内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