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高雅音乐熏陶 提高情商水平
作者:顾丹丹
一、促进良好品格的形成
情感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证实,音乐能通过物理和心理的两条途径对人发生影响。音乐的物理作用是通过音响来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而音乐的心理作用则在于:优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解除疲劳、平缓血压、稳定心律,从而使心情轻松、愉快。音乐能以旋律、音调和节奏等音乐要素来改变、调节人的情绪。
在认识自己情绪特征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妥善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包括合理表达正面情绪,削弱乃至消除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自我安慰与疏导,从而摆脱不良情绪的体验。在恶性情绪中,最为难缠的是妒嫉情绪,俗话中就有“妒火中烧”之说,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小,性格特征还不完全成熟,看到别人成功就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引发偏激或逆反情绪,对此我们教师应给予正确的疏导和教育。如歌曲《幸福》,以真挚的语言道出了幸福的真谛。任何的幸福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得来的,在教唱此曲时,不仅要教会唱旋律,更要教育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为着自己的未来,祖国的未来而自我奋斗,靠自身的努力来超越他人,实现自我价值。而歌曲《校园的早晨》则更显而易见,它那活泼明朗的曲调,展现了当代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青少年的幸福、自豪及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感。
教育和指导学生要开阔胸襟。教师要引导青少年逐渐养成沉着稳重的涵养与谦逊质朴的美德,使他们性格开朗;对人对事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看问题,避免以偏概全;学会用理智驾驭和调节自己的情感。如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所作的第九交响曲最后乐章《欢乐颂》,向全人类发出了“亿万人民拥抱起来”的召唤,充分体现了音乐家“自由、平等、博爱”的伟大精神,听来令人振奋,撼人肺腑。因此,教育学生要学习音乐家宽广的胸怀和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以贝多芬的那句名言“我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来勉励自己。
二、促进共感能力的培养
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是情商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事业的成败。音乐作为人类的共同语言,有它独特的魅力和特效,它可以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们懂得相互协作的重要性。现在的学生往往因为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喜欢一切从自我出发,对别人不同的性格、意见、态度难以容忍,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又严重影响班集体的团结合作。
由于音乐不存在语言、文字、种族和国界的障碍,因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与距离拉近最为直接。他们通过乐音流动之瞬间,伴随音乐旋律、节奏、调性和音强等诸多特性要素的表达,来感受、认知音乐作品的背景及内涵,并通过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进行形象思维,再现或复制作者的情感意识和音乐形象的塑造过程,引发自己与其他人的共感共鸣和心灵的沟通。由于音乐活动所具有的诸多群体性协作性,在诸如合奏交响、和声合唱、协奏重奏等二度创作中,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共感能力才能得以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此时音乐教师就应该在活动的过程中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让学生认识到宽容合作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是当今和未来社会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常会产生各种矛盾冲突,有宽容心境和合作精神的人,会理解他人,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和他人团结协作,共同把事情做好。要让学生学会宽容、合作,这一过程即是良好共感能力的培养,这种共感过程的形成,有助于人们的集体主义、团队精神的养成,对于人际交流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很有促进作用。
在合唱、合奏中,队员都要以和谐为前提,突出主旋律而不可喧宾夺主。处于伴唱伴奏、副旋律、次声部时,要求队员起到甘当绿叶映红花的作用。音乐作品表现的这种相互配合水乳交融的关系正是我们协调人际关系所需要的。实践证明,喜欢音乐并表现突出的人,性格大都开朗,与人相处也大都具有亲和力、讨人喜欢的。
三、促进完美人格的形成
亚里斯多德认为:音乐应作为影响人的道德性格的一种手段。音乐教育的目的应是:教育、净化、知识性和休憩。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关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教育主张,都足以说明人们很早就意识到音乐对人的精神的强烈感化力。音乐教育不仅给人带来愉悦,陶冶人的情操,而且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促进的作用。音乐的审美愉悦功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而良好的音乐教育能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学生的意识和情感,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尤其是那些具有崇高理想道德观的优秀歌曲,甚是有益于学习者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音乐是时间、听觉艺术,以流动的形态进行,这就使得参与者必须具有敏锐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这对于大脑潜能的发掘,以及认知和心理个性的发展都有独到的功用。音乐不是靠间接的通过文字、图案来说明和解释,而是采用一种特殊的手段——直觉和灵感。人们在接受音乐洗礼时,首先运用的是敏锐的直觉,通过想象和联想等心理活动来复原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无限空间。音乐活动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过程,极富幻想,它可以使人超越一切,人在现实世界里有种种的烦恼、忧虑,常常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助,而美妙的音乐却能使之超然物外,迅速调剂客观与主观的矛盾,恢复人的心理平衡,使之在乐声中融入浩渺的宇宙中去,与大自然浑然一体。
音乐作为一门科学,不仅具有音乐音响的外在形式,还有人类社会生活、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在音乐活动中,音乐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知之四种心理因素始终结合得非常紧密,彼此互相影响,从而较好地发挥心理能动作用,使全部心理活动处于高度积极状态。特别是音乐所具的特性,如在空间的扩散力和穿透力,能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产生其它艺术方式无可比拟的刺激,使音乐对于人的情感激发和感染,更为直接和强烈。这种感情的激发和冲动,正是人类智能火花的迸发,使人的想象插上翅膀,冲破习惯思维的束缚,激发出巨大的创新思维和潜能,“情能育思”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感情淡漠的人是很难有所建树的,一些优秀的科学家,其创造的灵感常源于音乐。
音乐能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人们不但可以从音乐中获得心灵的升华,还可以从中汲取人生的力量和慰藉。我们音乐教师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仔细聆听音乐、细细欣赏、认真体会,使其内心情感倾注到作曲家所表现的情感世界中去,在高雅的音乐艺术的熏陶下,身心愉悦,灵魂升华,从而不断提高情商水平,培养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