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德

作者:周 华 程 钰 罗 俊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人们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探讨它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出了新要求。师德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师的职业发展中居首要地位。“道德可以弥补知识上的缺陷,但知识不能弥补道德的缺陷”。因此,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德。
  
  一、 教师专业发展为什么需要师德
  
  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品德。林崇德教授认为,师德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将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个人在职业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经常的、一贯的共同倾向。由此可见,师德具有稳定性,并且是教师自主表现出来的一种品质。
  1. 德性要求是教师这一专业内在的本质规定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他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概括起来就是“教书育人”,教书需要的是教师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育人需要的则是教师良好的德性,二者缺一不可。
  2. 师德是构成教师完善人格的重要部分
  作为个体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需要不断完善自我,这其中包括人格的完善。德作为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贯穿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就在于它时时刻刻以显性和隐性的人格影响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就是他完善人格的表现,也是师德的最高境界,更是教师毕生的追求。
  3. 当今社会德性的丧失呼唤有道德的公民
  在功利主义的驱使下,当今社会整体处于浮躁和失德的状态,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和GDP的增长疲于奔命,丧失了人性中最美的诚实、友爱、礼让、与人为善等美德,更不用说社会公德了。随着教师道德的提升,学生从学校中感受到的都是道德和文明,可以对社会上不文明的现象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随着道德公民的增加,我们就可以向有道德的社会逐步迈进。
  
  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德要素
  
  1997年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道德规范的内容共提出了八个方面的要求: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这是从制度的角度和国家的高度对师德提出的比较全面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师德呢?
   1. 公平公正
  这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兴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很难把握的一个要素。柯尔伯格曾经说过:“在发展的高级阶段,最基本的公正原则就是平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的权利,不管这个人是谁。”这就要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受教育者,除了受教育者个体之外,抛开他身上附加的一切,包括智商、家庭背景等,但在现行的教育制度和评价标准下,很多教师会不自觉地忘记这一点,更多地关注成绩好或者家庭背景好、经济条件好的同学,而中等生或学困生则成了边缘群体,不能充分享受到学校教育中教育过程的均等。这对他们是很不公平的,而且也可能会因为这种不公平对他们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负面影响。
  2. 尊重关爱学生
  尊重是对生命的关注,对成长的信任,对学生教育生活的理解,对差异的认同。每个学生个体的存在都有其价值,作为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你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并不意味着让他们为所欲为或放弃对他们的教育,而应在尊重其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克服自己的弱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关爱是为人师永远都应恪守的准则,我们可能很容易做到关爱自己的家人朋友,但要去真正关爱学生,则不是那么容易。学习上,我们要关注学生成绩的每一次上升或下降,课堂上积极关注学生的反应。当他表现出活跃积极的行为时,一个微笑或一个手势都是对他的鼓励和关爱;当他表现出漫不经心无精打采的消极行为时,在对学生表达关爱时,特别要注意表达方式,有的教师以严为爱,有的教师以慈为爱,不管哪种方式,在不同的学生面前都应因人而异。所以,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爱,把爱的种子播撒在每个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关爱中成长。
  
  三、如何在专业发展中构建新师德
  
  1. 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加强修养
  作为教师,为了把最新的知识以最好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是贯穿其一生的事。很多人认为专业知识可以学习,但师德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是不可学的,我们却不这样认为。德是内在的东西,但它必须以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可以照着它表现出来的形式学习。比如生活中很简单的一个例子——让座,当你看到别人为老弱病残者让座时,你也跟着学,照着做,遇到需要座位的人就让座,这样日复一日,让座成了一种习惯,当它植根于人的心灵时,就成了人的一种内在美德。
  2. 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
  知行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关系范畴。自《尚书.说命》中提出“知之匪艰,行之惟艰”的知行思想后,对于知行关系的讨论就成为历代儒学家积极关注的问题。明朝思想家王阳明首倡“知行合一”,陶行知批判地继承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观而确立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行(实践)——知(认识)——行(实践)”。社会更需要教师做到誓言的践行者,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人格魅力的示范者。
  3. 不断反思,强化师德自律
  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一个人走向崇高的开始。陶行知先生提出要“每天四问”,其中一问就是“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这一问,就是反思。其实在我们日常教学工作中有很多东西是需要反思并且很值得反思的。每一天每处理好一件事情后,我们都应扪心自问,这样做道德吗?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这样做对得起学生吗?经常做这样的道德反思,教师就会逐渐成长为一个师德高尚的人。
  2008年6月25日,新修订的《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征求意见稿)》在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将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征求意见,该稿通过后,全国的教师都将奉行这一职业规范。目前,对改稿的评论褒贬不一,但我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应注入新的活力。“爱生”是教师应遵守的职业精神。不管制度规定怎么变,教师任何时候都必须记住的是——你是一名教师,你干的是育人的良心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