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语文资源 无处不在

作者:石 祥




  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程实施的成效。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我们有敏锐的触角,就会发现资源是极其丰富的,是无处不在的。
  
  一、教材——一个丰富的资源生长点
  
  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载体是教材,教者要善于对教材进行拓宽、延伸、知识建构等,使教材的构思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地体现出来,让一篇篇课文成为一个个最佳的资源生长点,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教学完成从课内走向课外,从点到线到面,从已知到未知的延伸,打破封闭的教学格局,形成开放的态势。
  1.抓住“空白”,放飞想象
  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优秀作品,有些课文会使用含蓄的艺术手法,来获取“言犹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用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想象文中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想象故事情节中的细节和结局等,就能放飞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和呆滞,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春笋》一课,有这样一句话:“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教学时,我便引导学生想象:雷公公会怎样唤醒春笋呢?学生们便纷纷喊起来:“春笋,快醒醒,春天来了。”“小燕子已经来了,正在给你们唱歌呢!” “快出来吧,春笋,大家都在迎着春风使劲生长啦!”接着,我又问:“这样一喊,春笋们便迫不及待地、争先恐后地从泥土里冒出来了。这时它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会做些什么呢?”从而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将静态的语言文字激活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画,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说,在入情入境中演,在声情并茂中读,有效地理解文章的意境,品味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
  2.学科整合,协同提高
  语文课内容包罗万象,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在把握语文课个性的基础上,要以课文的语言为凭借,适当适时地向各科教学开放,使各学科互相渗透,相互提高,发挥整体协同提高的作用。例如,教学《母亲的恩情》一课,我便与品德与生活中的《祝你生日快乐》一课联系起来,让学生听妈妈讲怀孕时的感受和生养自己时的情景,然后把印象最深的情节写下来。后来,我读到了很多洋溢着浓浓母子亲情的语段,欣慰地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孩子们对母亲的那份感激和报答恩情的信心。我坚信,这项活动,收获的不仅是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更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
  3.开放读写,自我感悟
  扩大阅读、增加积累是学生“自我感悟”的关键。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仅靠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中外文化宝库浩如烟海,语文课本只能是沧海一粟,如把课本看作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那必然“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适时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不忘推荐同主题或同体裁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师——一部隐性的资源存储器
  
  语文教师是学生直接接触、学习、模仿的对象,本身就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它是隐性的,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着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生成和建构。所以,有人说,“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教师是一部“生命经典著作”,是最具有生命性和创造性的隐性资源存储器。
  1.以情煽情
  教师的情感对于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能点燃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在和学生学习《母亲的恩情》一课时,读着“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这句话时,我就想起了小时候家境贫寒,母亲冒着凛冽的寒风挖萝卜、卖萝卜,供我上学的情景。于是我深情地讲述给他们听,没想到,他们也争先恐后地说起自己母亲的故事。我的真情故事,撞击出学生的激情倾吐,使之在身临其境中深刻地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和挂牵。
  2.旁征博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所以,如果教师知识渊博,语言优美流畅,富有感染力,就一定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就像在欣赏一首名曲,旋律不绝于耳,不断叩醒头脑。
  如学习识字2(碧水 秀峰倒影对歌榕树壮乡象鼻骆驼笔架 竹筏 鸬鹚画廊),在引导学生看图时,我觉得他们的观察是零碎、浅显的。望着图上姿态万千的桂林之山和水平如镜的漓江之水,我不由得想起曾经教过的《桂林山水》,于是,凭着记忆,我声情并茂地背诵起来,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听着,脸上满是钦佩,不一会儿,有同学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想到桂林去旅游。”我趁势问他们:“如果去桂林,你最想看什
  么,干什么?”一双双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他们的语言是那么真挚,情感是那么真切。
  
  三、生活——一座不尽的资源蕴藏库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皆语文。在教学中开发并用好诸如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社会文化等资源,会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我们应积极创造条件,引领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由校内走向校外,让学生在一次次的参观、采访、调查等活动中真正扎实地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语文课程资源是取之不尽的,我们语文教师,只要善于发现,并进行合理取舍、组合变通,使之具有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代教育价值和活力,就一定能把语文教育改革推向崭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