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关注课堂细节 实施有效教学
作者:刘爱芸
一、摒弃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非数学活动
[片断]“倒数的意义”一课的引入。
师:同学们,老师可以和你们交朋友吗?
生:可以!(齐声答道)
师:我是你的好朋友,你是我的好朋友。今天我和大家交朋友,我们都很高兴。请同学们想个节目庆祝一下。
生:开个演唱会;我们一起吃饭等等
师:老师想模仿古人,来个以诗会友。大家同意吗?
生:行!
师:好,我先来一句“春眠不觉晓”。
生:“处处闻啼鸟”。
师:真厉害。再来一句“慈母手中线”。
生:游子身上衣
师:这样不行,我们换个玩法。大家要把我说的诗句倒过来说。
师:温故而知新。
生:新知而故温
……
师:刚才我们玩的游戏有什么特点?能不能娶个好听的名字?
生:我们倒过来说了老师提出的诗句,不如叫“倒句”。
师:这个名字取得好!其实在数学知识,也有这种有趣的互倒现象。请大家看书上的内容。(看倒数部分的例题)
[反思] 业务学习时该老师介绍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自我感觉独具匠心,也花了不少心思去寻找古诗句。认为这种做法符合课程理念,打破了学科间的硬界限,实现了数学课与语文课的整合。可仔细分析一下教材便知,这部分内容其实非常简单,可以通过学生预习便能解决。老师为了引出“倒”这个词浪费了不少时间,确实是得少失多,收效甚微,以至把学生引上“邪路”,不知这节老师要讲什么,使学生的学习迷失了方向。
在日常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们为了达到“情境教学”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有些情境的设置得既生硬又无效。数学教学中的无效交流与氛围营造浪费了时间却迟迟不能进入所要学习的主题。新课程倡导“数学学习的生活化”,不能片面地理解为数学等同于生活。数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现实生活的原型,而是在此基础上的概括与提炼。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不要“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以至于“捡了一粒芝麻,丢了一个西瓜“。要知道,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化简要学习的难点,带着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逐步同化新知。好的情境营造要把握好两点:第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是引发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基于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必须深刻分析本节内容、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业情况。要思考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什么?是否妥当?不能一味追求“新颖”而被一些形式化的东西所迷惑。
二、精湛的教学技巧不可或缺
[片断]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例3“东风机床厂四月份生产机床400台,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投影出示)
(大部分学生愕然!奇怪,怎么会没有问题呢?)
师:是的,这节课老师删除了例3的问题。你能看懂什么或你能求出什么?都可以把思路说来听听,请大家做评委。
(学生讨论,气氛很热烈。老师有意识地走近班中的“差生”,去倾听他们的想法。讨论声渐弱,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老师指名发言。)
生1:我懂了题中“ ”的意思是把四月份生产的台数平均分成5份,五月份比四月份多生产的占这样的1份。
生2:我发现400× =80(台)表示五月份比四月份增产的台数。
生3:在生2基础上,我还能用400+80=480(台)表示五月份生产的台数。
生4:我看出图中有三部分:四月份的台数、五月份的台数、五月份和四月份的差。
生5:我认为五月份生产的可以用 来表示。
生6:四月份是5份,五月份就是6份,400÷5×6=480(台)求的是五月份的台数。
……
[反思] 因为 “比多比少”应用题是小学阶段较难的一类应用题。教者在处理这部分教材时巧妙地运用了教学技巧,即删除了例3的问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为问题所累,向学生提出能求什么就求什么的要求。一个细节的处理竟然带来了以下三点好处:
首先,使学生消除了学习压力。应用题教学常出现“冷场”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容易被问题“牵着鼻子走”。习惯于从问题出发追本求源,苦苦地寻找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这样一来,一些不善逆向思维的学生常常百思不得其解。删除问题,表面看来学生似乎不知所措,不明白到底要求什么?其实质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的体现,由“要学生求什么”向“学生能求什么”转变。重点培养的是学生对已知条件和整合并生成问题的能力。学生思考时没有了“问题”造成的压力,解题自然轻松自如。
其次,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在旧的学习模式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诸如“对不对”“是不是”“求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怎么求”等,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毫无自主可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一切学习活动均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和经验基础之上,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悄然产生各异的学习需要,自由地、多角度地思考可能发掘的问题。只有让学生不惧怕学习、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需要,才能让学生主动生成问题并有效地解决问题。
再次,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形形色色,知识基础和解题能力均不相同。反思日常的教学行为,教师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特征,常常因一些学生达不到自己硬性预设的“齐步走”目标而大动肝火,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去指责他们。一部分学生就会在教师的长期鄙视和嘲讽中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样,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学好数学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删除问题的功效在于:能让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体验解决难度不一的问题所带来的快感,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我行,我在进步”!上述案例中教者所做的是每位老师都能做的,却不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学习、多阅读、多思考,才可能有这样的“心”和“眼”, 去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去发现一些妙不可言的教学技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低耗高效。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