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课程整合,让音乐教学绽放异彩
作者:马红华
一、音乐与姊妹艺术的整合
我国早期的“乐教”是指“歌、诗、乐、舞”的综合活动。新课标指出:“认识音乐与姐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 舞蹈、美术、戏剧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是与音乐艺术相通的,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具有相互促进作用。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让学生通过线条、色彩来表现音乐,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音乐。欣赏乐曲时,可以让学生用色彩来表现自己听到音乐后的心情和对音乐的感受;听旋律音程时,可以让学生画出所听音符旋律的线条,说出旋律的路线走向,再读谱和跟琴唱一唱。这样一来,学生的听、说、读、写、唱歌谱能力可同时得到协调训练,有利于整体艺术素质的提高。例如教学《春天里》一课,可在学生听辨的基础上让学生勾划出所听辨的音乐形象——太阳、青蛙、燕子、花朵,由此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和想象力。然后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春天画面,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心境和想要歌唱的强烈愿望,而且也加强了学生从画面中对歌词的涵义和对作者创作的意境的领悟和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在唱好此歌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戴上自己课外动手做太阳、青蛙、燕子、花朵的头饰进行表演,由此增强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音乐和舞蹈、美术的有机整合,使音乐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同学们在动脑、动口和动手中,学得情绪高涨,有滋有味。
二、音乐与各学科的整合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音乐课程,应拓宽音乐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各类学科的课程资源是可以也应该是共享的,它们都能为音乐教学引来丰富的源头活水。在小学课程中,音乐可与语文教学(诗词、戏剧)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结合;一定的音乐与地方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与科学、历史等课程的结合,都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内容把音乐与语文、体育、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有效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欣赏民族乐曲《春到沂河》时,教者在介绍作品的有关背景后,让学生边欣赏边看画面(图片或幻灯片),后提问:“能把你听到的或想到的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吗?”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乐曲很优美,描绘了沂河两岸的美丽春色”,“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田间愉快的劳动”,“我还听见他们在说今年一定有一个好收成”……教者高兴地说:“你们听得真仔细,想象力又丰富,能写写这首乐曲的听后感或想象作文吗?”同学们写下一篇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憧憬未来美好生活的文章、诗歌,增强对民族乐曲《春到沂河》的理解和把握。
三、音乐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电教媒体进入了我们的音乐课堂,如录音、录像、投影、计算机等这些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灵活性和交互性,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电教媒体。它们的进入,使音乐教学朝现代化的方向跨进了一大步,为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使抽象的音乐形象化、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理论趣味化,零乱的知识条理化。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果注意合理选择、灵活运用各种媒体,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例如《两只小象》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这首歌曲讲述了两只小象互相友好的故事。教学目标是通过乐曲的学唱,让学生了解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以培养他们想象乐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从而发展想象美的能力。教者用《两只小象》的碟片通过编辑组合,配以乐曲,编制成动画,创设演示情境。上课时,先让学生模仿小动物的形象,随着悠扬的乐曲以律动的形式进入课堂,然后在电视上呈现象的谜面,请学生猜一猜,并模仿大象走路,接着播放大象和小象的动画。请学生说一说大象和小象的走路姿势(大象走路沉重,用四分音符表示;小象脚步轻盈,用八分音符表示;小象急跑去找朋友时,用十六分音符表示),接着请学生分别模仿三种脚步,并打出节奏。教者适时将谈话进入新课教学,充分讲述歌曲、了解歌词之后,让学生看另一段动画,那就是小象找朋友。这时乐曲和画面变得轻松活泼,学生一边跟唱,一边模仿两只小象友好的动作。在十六分音符的地方让学生发挥想象,有的拍手,有的跺脚,还有的小跑……精彩纷呈,促进学生们的想象力,从而做到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
合理巧妙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能轻松高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教学实效。在传统教学中,音乐教师往往要准备图片、大歌纸,在黑板上板书等,既浪费时间又乏味。运用多媒体教学,任何乐谱、图片、实物都可以放大到大屏幕上展示。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使各种乐谱用不同的字体、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形式呈现在大屏幕上,可以对学生的视觉加强刺激,加深他们对歌曲的记忆,促进其对乐曲旋律的体悟、理解。而将二胡、小提琴等放大投映出来,则可以使对乐器的介绍更形象、准确。如在向学生讲述调式音级与键盘各音的关系时,可制作一张标有音名的键盘图。点击鼠标,出现C大调的唱名;又点击,C大调消失,出现G大调在键盘上的位置;之后再出现F大调、D大调、A大调等调的音级在键盘中相应的位置。这样,使得学生对这较为难懂的调式一目了然,从而使教学难点由深入浅,变得通俗易懂。
四、音乐课堂与课外音乐活动的整合
在艺术传播媒体日益丰富发达的今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接受的音乐远远高于学校的教育。教师要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渠道,改狭隘、封闭的课堂式教学为宽阔、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使孩子们了解音乐不只是课堂中的音乐,更是课外的、生活中的音乐。有意识地把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环境结合起来。如经常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播放一些优秀的儿童、影视歌曲,经典的中外名曲;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音乐电视节目,如中央电视台三套节目就是以播出戏曲,音乐及综艺节目为主的专门频道。在这套节目中播出的《舞蹈世界》、《戏曲采风》、《交响世界》、《戏苑百家》、《国乐飘香》等栏目都为我们提供了欣赏艺术的崭新天地。另外还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如儿童节、国庆节、春节、元宵节、元旦等都是好的文艺节目推出的特别多、特别新的时候,可以抓住时机录制一些好的节目让学生集中欣赏;还可以组织鼓励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多参加一些社区、社团、教育部门组织的文艺汇演、比赛。如,笔者和学校音乐老师在学校显眼的一楼大厅里设立“小小音乐家展示台”,每学期制定一张日程安排表,于每星期三中午十二点开始,以班级为单位在这里组织演出。如四(3)班的节目安排如有:(1)民乐合奏《八月桂花遍地开》;(2)独唱《我要飞翔》;(3)口琴齐奏《我们的田野》;(4)小组唱《摘苹果》;(4)集体舞《八只小鹅》。各班演出前,都会进行精心的排练,演出时全力以赴,评出优秀节目,有的将被选拔参加全校及全市的“六一”、“元旦”文艺汇演。
把艺术教育推向社会大课堂。利用课余、节假日时间,组织学生到文化广场、音乐茶座进行乐器演奏,参加绍兴广场音乐会,为绍兴黄酒节助兴,组织学生到乡镇网络学校巡回演出,这一切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和表演的舞台。同时,利用一切机会向海外延伸,学校组织7人民乐小分队赴澳门演出,陈诚同学与俄罗斯民乐团同台演奏,和浙江民乐团的演员们同台献艺,所有这些,不仅扩展了交流面,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