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新课程下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作者:陈才英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是R射线的发现者。一天深夜,他走进实验室,看见一个学生仍然在做试验,便问:“这么晚了,你还在做什么?”那位学生回答道:“我正在工作。”卢瑟福又问:“那你白天做什么呢?”学生说:“我白天也工作。”卢瑟福又问:“早晨你也在工作吗?”学生肯定地回答:“我从早到晚都没有离开实验室。”学生满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谁知,卢瑟福又问:“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反思呢?”当前,我们的新课程重视过程教学,教师把所有的精力和兴趣都倾注于“活动”和“过程”,有其积极意义。对此,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指出:“强调体验、经历、探索,这是对的,但是我们忽略了反思,我认为反思可能更重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反思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学习过程。”
  笔者认为,反思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只有伴随着反思的学习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主动学习。正如新课程理念下倡导教师反思一样,学生学习中的反思如同生物体消化食物和吸收养分一样,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反思能力是个体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必备能力之一。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没有反思的学习再精彩的过程也难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一、在交流中反思
  
  学生的反思是一种内隐的过程,无法从外表觉察,而语言交流是思维的外壳,在具体的操作中动口表达千万不能忽略。格拉塞斯菲尔德指出:“迄今为止,最容易的一种方法是让学生说出他们正在思考什么,言语行为需要事先想一想?这种想一想的行为就是一种反思的形式,它使思绪中不一致的地方或漏洞显出来。需要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说话是很重要的,这可以使学生把他们的想法解释给教师或同学听。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养成了反思的习惯。”例如,在学习《生活与哲学》内容时学生遇到过这样一道选择题:甲说:“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乙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生有灭,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A. 甲的观点正确、乙的观点错误;B. 乙的观点正确、甲的观点错误;C. 两人的观点错误;D. 两人的观点正确。此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全班只有2人选对了D答案。笔者在讲评考卷时,首先引导一批同学进行自我反思,当自己的思考有了一定的结果时,要整理自己的思维,从心理上做好与人交流的准备,说出自己为什么会选错答案的想法,在同学面前勇于剖析自己解题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和思维盲区,今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应该注意什么?其次让选对答案的学生也与同学们一起分享成果,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从而让同学们在交流反思中既加强沟通又可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最后教师归纳该题是从“抽象意义”的物质和“具体意义”的物质这两个角度来进行理解的,都有其正确性,我们解决问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分析。
  
  二、在质疑中反思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生好质疑,唐代卢纶的《塞下曲》写到:“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学者读过或分析过这首诗,但从未有人质疑过。华罗庚却一眼发现了其中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漏洞。于是,他也写过了一首五言绝句作为对这首诗的质疑,“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的确,学生思维的开启需要各种刺激和诱因,各种刺激和诱因中最有价值的莫过于由质疑而引起的反思。因此,我们要把质疑作为政治课堂教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进行质疑,并鼓励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生活与哲学》模块中“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属于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者在分析讲解这一辩证关系后,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思考,引导他们自己提出质疑,果然他们提出的疑问还真不少。例如,只要有量变就有质变吗?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就说明量的积累越多越好吗?质变就是发展吗?质变比量变更重要吗?……进而对这些质疑我们再让同学们一起讨论,各抒己见,在阐明自我观点,理解课本原理的同时促进学生反思能力的提高。
  
  三、在留白中反思
  
   大家还记得“走马观花”这个故事吧?我们不禁为媒婆匠心独运的安排拍手叫好。留一点空白,即留给了学生丰富的反思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新知识、得到一些新结论、成功解决了一个新问题之后都有一种兴奋感、愉悦感,心理上有一种成就感。这时,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兴趣盎然,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最佳时机,不能“遇宝山而空归。”因此,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进行反思:教师不急于发表意见,而是采取“悬念式”教学方式,留下空白,给学生提供反思的空间,以帮助学生积累、提升学生的生活情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不骄不躁的良好品格。
  《生活与哲学》模块作为新教材在给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强调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提供案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解决,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当新课结束之时,教师要恰当好处地使用“留白艺术”,腾出一点空间,留一点空白,让学生反思。
  
  四、在纠错中反思
  
  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谱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知识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在教学中,企图完全避免错误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相反,“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建构主义学习观同时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
  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反思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地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能真正把学习的错误转化为教学的财富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资源。尽管是高中生,仍然有不少同学的作业一做完就扔给政治科代表,教师批改后错了,也不去想个所以然,因此滋长了一些同学不良的学习习惯。对此,应要求学生在作业做完后不要着急上交,而要思考三个层次的问题:(1)今天的作业和昨天比,是进步还是退步了?(2)认真检查了吗?是否全对?(3)还有别的解决办法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训练。
  教师批改作业也要讲究方法,对学生作业先行“扫描”,全对的给予批改,鼓励;否则不予批示,退回独立检查,直到全对为止。个别学生经多次的“教训”后发觉与其退回重查,不如自己认真反思、自查。进而要求学生把反思的结果写在作业本上,教师据其进行方法的再指导、并作疑难问题的解答、反思质量的评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是的,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资源,只有学生在“纠错”的探究过程中经常自我反思,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学习才是生成的。
  通过反思,使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收到“书越读越薄,概念越学越清,知识越来越精”之成效。学生学会了反思就意味着拥有一位尽职尽责的教师,能随时随地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从而实现自我教育,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言:“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明,思明则新,思新则进”。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最终实现掌握知识与形成反思能力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