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构建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师生交流

作者:鞠春艳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师生交流,是当前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实现合理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的有效交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研究和实践。
  
  一、平等对话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与人的交流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这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核心。显然,在数学课堂这样一个特殊的场合中,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具有重要的意义。平等对话应该成为数学教学交流的手段,更应该成为一种数学教学情景。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简单的、狭隘的语言谈话,也是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尽管要在师生之间完全实现平等对话是困难的,但以这种理念来改革当前的师生关系却是必要的。要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填平师生间、生生间心灵的沟壑。一方面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在交流过程中承认学生的主体性,给予学生所应该享有的权利,给予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主动发言、共同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生生之间也必须是平等的,教师不能使课堂交流仅仅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应该学会“屈尊”“倾听”;而要实现生生之间的平等,教师就要学会调控自己,消除自己的“偏爱”心理,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相互尊重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作为独立的交流主体,师生之间应该做到相互尊重。但由于教师自身众多优势因素的存在,教师处于优势地位,学生则相对处于劣势地位,所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更多地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要重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如在认知关系上,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认知方式去要求学生,不能忽视学生自己对数学的认识方式;在情感关系上,教师不能忽视学生作为未成年人所感受到的情感体验以及他们的情感需要;在社会关系上,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言人、教育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应该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二是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行为选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在数学学习中都有自己的一些行为特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行为特征,有效地实施差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三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奇思怪想。在数学学习中,学生经常会迸发出一些令教师想不到的奇思怪想,教师千万不要棒杀这些与自己教学思路不一致,或与教材不相合的,甚至显得“笨拙”的奇思怪想。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奇思怪想,因为这可能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和创新思维的萌芽。
  
  三、彼此评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众多相互之间有“交”而无“流”的现象,究其原因往往是交流主体之间缺乏彼此评判。例如,在数学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往往只有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判,而缺少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判;在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只有相互间独白式的“倾诉”,而无彼此互动式的分析与评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特殊性和差异性,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决定了主体之间的交流的必要性、复杂性与多样性。师生要在这复杂多样的交流中达成相互理解,就离不开彼此评判。彼此间的相互评判不是诋毁,而是为了使他人接受自己的思想、观念,也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获得他人的知识,与他人达成一致理解,形成共识,从而塑造自己与发展自己。在班级授课制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下,一个教师要面对众多学生,课堂教学交流难以顾及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体,因此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能够更好地发展自身,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是很重要的。所以把握“评判”这样一个机制,对于促进数学课堂教学师生间真正的交流是必要的。
  
  四、共享资源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是课堂教学文化的创造者,都是课堂教学的课程资源。因此课堂教学交流实际上是师生共享的过程。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也可以是一个教育者,要充分挖掘课堂中学生的课程资源,捕捉学生的信息,使学生分享相关的经验。“在交流中,作为自我的主体不是以一种自然的态度,而是以一种超越的、理智的态度,把别人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思考,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也要引导学生以一种超越的和理智的态度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吸收和接纳他人的学识,学会宽容、尊重他人的观点。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我们期望通过教师富有创意的实践和探究,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师生、生生交流的数学课堂情景,切实提高教学的时效性,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