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多玩,才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
作者:徐 玮
时下,正提倡素质教育,然而素质教育的内涵,并不只是简单地理解成文化课加音体美或一二门特长。这些内容需不需要学习呢?毫无疑问是应该学习的。只是望着这群十来岁的少年儿童,如此历练,不禁使人感到些不安。十来岁的少年儿童,能演奏到这个程度,或许将来能成名成家。然而,从小孩的眼神和神态中,似乎透视出这些小孩身上缺失了这个年龄所特有的,也应该有的,现在却看不到的东西,即童真,宝贵的天真。
孩子们的演奏有板有眼,精练,即使成年人也觉不易做到。所有这些让人直觉到:这些少年儿童多了几分成年人的成熟,少了小孩子所特有的天真烂漫,与他们的年龄极不班配,用一句不太恰当的话来形容,就像一个小孩登上讲台给大人作时事政治报告。他们这个年龄应该是玩泥巴而不知回家的年龄,是在水中嬉戏的年龄,是蹲在墙根下观看蚂蚁搬家的年龄。他们能演奏《化蝶》的优美旋律,却没有观赏过美丽的彩蝶翩翩起舞,更不懂得人间还另有平平至善至美的情愫;他们能拉出《二泉映月》的曲调,却不懂得生活在无锡太湖边上的阿炳所感受过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他们远离了生活与自然,完全是应着大人的要求机械地做着自己本身并不懂得的所谓“艺术”或根本就不愿意做的“艺术”,他们是在依样画葫芦。小孩子之所以还能演奏到这个程度,是以小孩无上宝贵的天真和时间来作极不划算的交易而换来的,殊不知,一切艺术和艺术家都来源于自然和生活,来源于大自然给予的灵感和感悟。可以说,艺术是自然和生活的灵气的结晶。
美国心理治疗专家亚历山大·鲁宏创立了生物动力学心理疗法。他认为:“人的个性,就像树的年轮,是一圈一圈发展下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享受与爱;孩童的一圈,代表创造与幻想;少年的一圈,代表玩耍与嬉戏;青年的一圈,代表爱与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要具备上述特征。”这种形象的话语表达了童年特性的获得与完全的人的内在联系。为了使现在的儿童成为一个健全的胜任的成人,我们所要做的是,不压抑孩子,不强迫孩子,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然成长,自由发展。保护儿童的天性和童心是成人的责任,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天真浪漫的童年是儿童的权利。
因此,必须让孩子们到大自然去,让他们体会自然的美丽,体会自然的暴风骤雨和阳光明媚。要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摸打滚爬,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心理承受。一切艺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一切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都是在自然和生活中获取灵感的感悟。书法家米芾在野外看见相向走在独木桥上的行人相互的边让边进,感悟到字体笔画间美感布局;郑板桥画笔下的竹,徐悲鸿画笔下的马,齐白石画笔下的虾,无一不是从平时的生活中观察而得来的,从广阔的大自然中获取艺术的感悟。老年的齐白石有幅《祖母闻铃心始欢》画作,这是老人童年的写照。童稚未退的孩童,满怀欢喜放牛回家。若没有这段生活经历,若没有与亲人的真挚情感,画家断然没有这样创作灵感,画家断然也没有这样的创作欲望。刻板的所谓的技能训练,操之过急,过早,只能摧残小孩的身心,让他失去赤子之心,失去天真,其后果是阻碍了跳动思维,埋葬了灵感和顿悟。培养艺术家和人才,毕竟不同于在一个封闭的工厂里生产产品。生产产品有着统一的标准,整齐划一,不能有丝毫差错,而艺术家和人才应该起码是些心智健康,思维活跃,生动活泼,有着鲜明个性的人。
我们要为孩子松绑,节假日是孩子们的,应该多让他们走向自然,走向田野,走向风雨和阳光,让他们在大自然中栉风沐雨,摸打滚爬。我们不要老是害怕小孩在行为和习惯上有过失和偏差,发现问题,我们还能及早批评和引导,小孩在这方面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这样做,毕竟保护了孩子的童心童趣,这才是最重要的东西,这才是我们的目标,这些东西对小孩一生都有所帮助,它对小孩的身心健康起着重要作用或不可缺失的因素,它是失去就再也找不回来的东西。
孩子毕竟是孩子,老舍先生是深得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之法的,所以他注重的是孩子的自我发展,不求全责备,不定条条框框,特别是不让孩子奉行一个成才模式,更不硬逼着孩子按照某个“模式”去规范自己,结果却做出适得其反的事来。最后引用老舍先生成功的教子方法来结束全文:应多玩些,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