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小学习作教学的“三点尝试”
作者:石 云
一、丰富阅历,引进习作的“源头活水”
文章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现实生活的具体反应。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习作是生活的再现,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生活阅历。而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的接触面窄,对社会的认识肤浅,习作的题材自然也有限。一部分学生感到习作难,并不是他不会写,而是难在没有东西可写,由此可见,解决学生的写作源是习作的首要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事物、认识生活、积累素材。生活处处皆有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美、挖掘美呢?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沐浴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大自然把一年四季的美丽风光无私的奉献出来:那秧苗青青的田野,清澈明亮的小溪,野花遍地的小路……这些美好的事物丰富了孩子们对美的感受。教师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春天踏青、夏天游泳、秋天郊游、冬天堆雪,让奇异的自然景观映入学生脑海,感受大自然的恩赐,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比如,金秋时节,教师带学生秋游乡村田野后,要求学生写自己眼中的秋天。有学生这样写:稻田里稻子成熟了,一串串金黄色的稻子沉甸甸的,在秋风中摇晃着,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学生增长了见识,充实了生活。这样,学生的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发展,还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习作内容具体、生动,富有真情实感。这是农村学生习作拥有的“源头活水”。城里的学生可以在种植花草树木时,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在饲养虫鱼鸟兽时,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时,体验劳动的滋味;考察城乡生态环境的变化,从而懂得保护环境。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把所见所闻所感装进自己的“素材库”。
二、寓教于乐,享受习作的乐趣
兴趣伴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学生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习作指导,若在课堂上平铺直叙必然枯燥无味,想把学生引入瑰丽世界,老师就要像导游。习作指导要简洁到位,常言:“好不如妙,妙不如谜。”一次,习作要求“我写我”。笔者走进教室说:“今天我请大家猜一个谜,打我班的两个同学。”教室里鸦雀无声,几十双眼睛催我说谜面。“我班的两个同学个头一般高,一个扎羊角辫,一个剪短发,别看她俩形影不离,亲如姐妹,可脾气性格不一样。一个说话快得像机关枪;另一个说话慢吞吞,说话总喜欢摸后脑勺……”“说话快的是刘颖,说话摸头的是张晶晶。”笔者乘机追问:“你们怎么那么快就猜出?”“老师抓住了人物特征。”笔者抓住时机说出了猜谜的目的:写人物要抓住特点,不要写眼睛总是“炯炯有神”。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那世界上会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吗?要留心观察,找出人物特征,在揭示了习作要点后告诉学生:习作写好后请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猜他写的是谁。学生兴趣盎然地拿起了笔。
教师对习作的指导,亦可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比如贴鼻子的游戏:出示一张没有鼻子的熊猫图,请学生给熊猫贴鼻子。当学生蒙上眼睛走到讲台前试着去贴时,让其他学生观察整个过程,注意贴鼻子同学的神态动作以及座位上的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和自己的心理活动,然后请学生动手去写,游戏后写作,其乐融融,学生习作没有强迫之感。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让他们全身心的投入情境,然后再让学生把经过写下来。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生动活泼、有感染力、富有童趣!古人云:“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我们就应在学生舒畅、嬉游之中让学生激发习作热情。
三、因材施教,提高习作能力
一个班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参差不齐,这不足为奇。教师了解了这一点,才能摈弃“一视同仁”的“一刀切”的习作评析,对学生进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性评析,对学生的指导才有针对性。对只会写一两句话的学生,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具体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总是说一些概括性的话,如这株花很美丽,太美丽了,可就是写不清楚它美丽在哪里,该怎样说出它美丽。根据这一情况,笔者约这位学生一起去观赏花,先让他说说花的颜色,再请他说说花的形状,然后请他闻闻花的香味,最后请他把刚才的话写下来,并告诉他这就是把这株美丽的花写具体的方法,然后再举一反三,请他写“这儿景色真美”,“今天真冷”等内容,让他悟出如何把语句写具体。对能把句子写具体的学生,就要求学生在词语上推敲,力求把习作写的生动形象,富有灵气。
教师讲评学生习作可以面向全体,从实际出发,不应把目光聚焦在少数几篇好习作上。要多讲评些中下水平的习作,甚至要多鼓励那些题材虽不新颖,寓意也不是很深刻,但语句还算通顺、进步幅度大的习作;评讲习作还可放手让学生互评,学生在评析他人习作时,能从他人习作中汲取营养,从而提高学生自己的习作能力。总之,讲评习作要用赏识的眼光去寻找“亮点”,细心地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同时用学生能接受的语言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维护学生自尊,增强学生自信心,以期提高学生习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