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对“师道尊严”批判认识的认识

作者:龚金花




  有研究者把教师在工作中的角色归纳为五种: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辅导员,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教育科研人员。这是基于现代社会发展下的教师角色。从教师的这五种角色中,从中可看出“师道”所起的作用及教师角色本身客观存在的权威地位。但有师道是否就一定得要有尊严,在师道尊严的条件下,师生关系所处的境地等都值得深思。
  韩愈《师说》中的师道与当今谈论的教师角色存在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有多篇论文就师道或师道尊严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看法。
  一
  研究者从师道尊严、师道的内涵探源指出师、道在古代的含义,然而却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不过笔者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就是认同师道尊严反应了对知识的尊重。
  从笔者所查阅的资料来看,对师道尊严的探讨较多是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权衡是否应该师道、尊严的。可从中归纳出两个比较典型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主张应该重新审视师道尊严,重新建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师生关系,甚至要求摈弃师道尊严,变师道尊严为生道尊严。师道尊严的主体并非是现代意义上的师,而是特指官吏。学生的学是学而优则仕,是未来的官吏。西周时官守学业,皆出于一。汉朝太学中的教师(博士)虽官职不高,却也有官吏身份。唐朝官学完善,各级官学中均有吏师; 开设科举考试,也是为培养为朝廷尽忠的官吏。以后的宋元明清的教育大体相似。
  还有学者从教师形象与师道尊严关系出发,认为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根基是君之道,要求变更师道尊严,摒弃外加的先在性尊严,积极追求建立在教师自身真实内在尊严。也有的对“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提出质疑,主张改为“师者,诱导、导业、探究也”。
  第二种观点的态度、言辞相对平和,指出师道尊严的合理内核是教师地位、角色应该受到专业尊重与为人治学严谨,并提出了师生关系的新走向是双向式师道尊严。相对来说,在师生关系上,传统的师道尊严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式的关系。
  古代的师道极其重视教师本身的各种修养。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古代师道尤重视人格感化的施教手段。师道尊严从本义来说是针对教师而非学生。师道即为师之道,广义上讲,它与现代教育学中教师职业及其素质规定类似。中国传统师道内涵分为师表、师法、师职三个维。由于人类民主制度的提升,公众对教师过多的角色期待,导致教师承担着超乎其角色的任务。教师只不过是社会的代言人和代表者,其本身并没有权力决定自身所应处的位置。师生关系的平等只适用与人格领域的平等,指的是人格平等。
  纵观研究者对 “师道”、“尊严”的各种说法,我们发现大家争论的源头还是对“道”的理解,由此而提出师生地位及教师在社会中处于何种角色的问题。
  二
  细读《师说》和查阅相关资料会发现,韩愈所讲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道”非大家之“道”,非指具体的专业知识、书本知识。从韩愈所处时代来看,这里的道是儒家之道。在《原道》篇中,韩愈对此道有所解释。“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已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由仁义出发的“道”,是以孔孟圣贤之道为本的“道”,但又不同于孔孟之道。《中庸》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道与教联在一起,故有人认为我国古代的师道与当时所谓的天道、人道是一脉相通的。较认同这种说法。有据为证,如“诚者,天之道也”; “仁者,人也”。要使“人道”行仁,以尽“天道”之诚,需要“立人”的教育,教育又需要“师道”达“立人”之目的。由此可见,古代的“师道”对“师”的要求极高。教师之为教师,其本身的知识专业素养是理所当然的必须具备,但除此之外,还得有“天道”、“人道”、“立人”所必须的个人精神素质,能够起到“身教”的榜样作用。这在今天仍是值得继续倡导之处。
  就与“天道”、“人道”结合的“师道”本身来讲,“师道尊严”是值得提倡的。教师代表的职业内容本身的“道”与 “师”并没有权威性,为人所尊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与人格素质等。
  现代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师道尊严”对比,两者似乎是处在势不两立的境地。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对立面即是专制、权威、不平等、压制的师生关系,而“师道尊严”体现的师生关系似乎正应证了其对立面。但是若像抛弃破旧东西一样抛弃“师道尊严”,就犯了轻视的错误。仔细分析“师道尊严”与民主、平等,在师生关系取向上,认为两者对立的方法论错误来源有三:逻辑错置。“师道尊严”阐释的是教师客观存在的权威地位和专业必须严谨的逻辑,民主、平等阐释的是人际关系性质及其运作机制、方式的逻辑。批判者把“师道尊严”的人际关系性质及其作用方式(这应该是历史的责任)当作其内容本身加以批判,没有分清逻辑层次。二是角色与职责分家。教师是“教”和“师”的统一体。 “教”要把好质量关,治学须严谨,传教的知识可引导却不可误导他人;“师”要为人“师”表,以“表”的形象获得为师尊严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不矛盾。可统一于一个角色身上。三是因果倒置。师生在各自的角色岗位上不平等的事实使“师道尊严”客观存在,批判者却把“师道尊严”错当作是不平等的根源了。
  教师的“师道尊严”的权威获得有其天然的制度身份性,也有其内在的后天教养性。若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而“尊重学生”,以“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弘扬个性、保护天性”而否定教师的尊严,否定教师的权威,这就存在走向理想的两极端而否定教师也是人的事实。学生是人,既是生理上的个人,又是社会上的个人,其学习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学生学习的这一特质决定了其大部分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的。在此等情况下的教师已经是长者身份,在客观上决定了其权威性是不容忽视也无法抹杀的事实。
  “师道尊严”与当今所提倡的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并不矛盾,只是不同概念范畴、表达不同的要求,教师的“尊严”,应体现在教师人格的尊重、知识的敬畏等方面。要从于“师道”, 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则需要自身百炼成钢,方可体会到为师的真正“尊严”。真正的师生关系在于教师的内外权威,是在师生正常交往中自然形成的情感联系,这才是师生关系长久的生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