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学案教学”的生命力

作者:李 多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的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能让学生明确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更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舞台的主角。
  
  一、进行“学案教学”的目的
  
  1. 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师生平等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的最终成效不是教师教了什么,而是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来衡量,所以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要转向以学生为中心。
  多年来,教师习惯了“我讲你听”的教学方法。而“学案教学”就是让学生先自学,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应当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主体,以学生的认知过程为主体,唤起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精神。
  在“学案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老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提出问题,同时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以建立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2. 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到来,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使之跟上和适应时代的要求,这就对中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在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案教学”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设制了“学习目标”、“诱思导学”、“自学检测”、“能力检测”、“问题讨论”等,教给学生如何学习,要达到什么目标。这些栏目的设计可以培养学生自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需要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还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有合作精神,还要处理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学会做人。
  3. 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
  观念更新是一切改革的关键和前提条件,教师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转变角色。新时代要求教师不能只是“传道”,而是要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不能只满足于当一个“解惑”者,而应转向发现学生问题的引路人。“学案教学”把教学的重心从研究教材的教法上转变到研究学生的学法上,促使教师进行角色转换。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1. 方法
  在课前将“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学案”中的“学习目标”,通过看书,做“自学检测”,了解和初步掌握这一节课中的基本内容,并思考“问题讨论”中的问题,对课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在课堂上主要进行“知识挖掘”“问题讨论”。学生经过课前的准备,在课堂上展开充分的交流,老师进行适当的诱导和指导,然后经过“思维训练”,达到一节课的学习目标。
   2. 注意事项
  学案要与时俱进,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条。传统课堂上经常发现教师期望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课堂成了“学案剧” 出演的“舞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是教师的悲哀,更是学案所有权归属不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名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在教学情境中善于变“死教案” 为“活学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
  
  三、必修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学案教学
  
  1. 要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其能力的突破口。“学案教学”抓住以概括能力为基础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看书,学会概括。又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对知识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灵活性、广阔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现今的化学实验教学,有许多是事先统一规定了的。如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实验方法、实验步骤等等,甚至连实验报告作业本也都是统一印制好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与“培养素质、提高能力、勇于创新”的教学思想是相违背的。为还学生思维的空间和依学生个性特点的不同创造发挥的场地,我们在尝试改变实验教学方法。即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布置一个实验课题,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或创造性地完成这个实验。为了便于检查指导每个学生,教师要求学生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四个内容,即“我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要求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写)”、“我需要哪些实验材料? (这一方面的内容包括所需仪器和药品,基本上与书上相似,但学生可以自己设计,选择另外的药品,仪器)”,“我怎样安排实验步骤? (要求可以按书中步骤,也可以颠倒次序,还可以另外重新设计,但做前需经过教师的审核批准)”及“实验结果如何?我获得了哪些体会? (允许有不同的结果,但要求实事求是并融进自己的思考分析,教师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发现学生的潜能并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自由灵活的实验使得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尝试着自己去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也得以施展。
  2. 让课堂教学成为学习创造活动
  教和学是双边活动,师生双方都要获得反馈信息。“学案教学”使“教对学的反馈”和“学对教的反馈”这种双向反馈得到真正实现,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智力劳动过程。如复习《元素周期律》时,让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引入过程进行认真分析,从中提炼出认识这个规律所必须知道的信息,归纳出结论,这样就把科学家的思维方式“移植”给了学生,使学生得到了知识的创造性过程的体验。然后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掌握的规律,编写出自己的元素周期表,进行交流、讨论。
  3. 能让学生尝试成功快乐
  “学案教学”中问题讨论是重点,问题的设计是关键。让学生讨论的问题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回答出来,也就是先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使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后达到自主成功。
  “学案教学”担负研究性学习的重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的学习方法在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中都可运用。”如果学生在分析过程中,依靠自己独立的智慧努力,而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大量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是极其宝贵的。学生通过独立的脑力劳动获取了知识,就会有一种成功感、快乐感,所以“学案教学”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他们说,以前在课堂上:只是机械地听老师讲,忙着记笔记,自己很少动脑筋,而现在自己要自学,通过查资料和钻研,对问题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尝到了学习的乐趣。
  经过几年的尝试,大部分学生已逐步适应了“学案教学”的教学方法,能积极做好“学案”,即使是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做出基本内容,课堂讨论时积极发言。从学生方面的信息反馈表明,90%的学生基本喜欢“学案教学”,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我相信,通过“学案教学”,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案教学”有着广阔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