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语文教学中的课中反馈

作者:单丽丽




  课堂教学反馈首先要以教学过程的反馈为主,不能只重视知识结论的反馈。反馈的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可以整体反馈,也可以难点、要点反馈;可以是知识技能反馈,也可以是情感反馈。其次,教师要能设法不断获取来自学生的实质性反馈,而应避免那些形式上的反馈。如何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在教学设计中能不能提出一些高质量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利用课中反馈的方法:
  1. 举例架桥法
  在教学过程中,难免碰上几处深奥玄妙、难度较大的环节,虽经教师多方讲解,学生们仍百思不得其解,满脸迷惘困惑。根据这种反馈信息给学生讲若干比较熟悉的事例,或给学生展示直观教具、演示实验,可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同学们对“赵州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一句不甚理解,问“肩上”怎么会有“拱”,我用课前制作的幻灯图片演示了一下,学生一目了然。
  2. 设问促思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滔滔不绝”地唱独角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学生单纯听和记笔记的被动局面,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状态,难免“走神”。针对这种反馈信息,教师要善于随机应变,巧设问题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设问语势的强烈刺激,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使他们注意力集中,从而达到调控的目的。如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对“年且九十”中的“且”如何理解,有两种教学方法:一是直接看书下注解,二是设问启思。第一种方法使学生索然无味。于是我采用后者,问学生们,“谁知道愚公九十几岁了?”大家立即埋头看书,找答案。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说不到九十岁。我问为什么,大家异口同声说,“且”字是“将要”的意思。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就深刻,记忆就牢固。
  实践证明,设问促思有助于学生精力持久集中,使他们保持积极最佳心理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对学生所设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而应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老师要避免提出“是不是”“好不好”之类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而要让他们从问题解答中享受到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知识的乐趣,提高听课的积极性。
  3. 将错就错法
  教师将学生引入问题讨论时,难免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而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当学生出错而自己没察觉时,如果一味简单地加以否定或直接给予正确的结论,久而久之便会使学生养成思维的惰性,不利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反馈情况下,教师不妨将错就错,故意以学生的错误结论为前提,施加反问,加以推理,衍化出许多荒谬的结论,使学生“上当”“中计”,面临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希望解决困惑的愿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再因势引导,巧点迷津,使学生在碰壁中领悟,使他们感到豁然开朗,获取正确的结论。如此建立新概念,学习新知识,印象自然深刻,理解更为透彻。
  4. 温故知新法
  任何知识,都仿佛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条,没有前者,难成后者,中间不能断链;前者真正学懂弄通,后者就容易理解接受。当学习新内容时,教师如发现学生因遗忘而发生“断链”现象时,不可一如既往地继续新内容的教学,而应顺势穿插温习旧知识,这样来帮助学生回忆和再现相关的、已学过的基本内容等。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引导,学生就能更深入、更广泛、更具体地印证和扩展教学新内容,所谓“温故而知新”即是此意,如果教师求新时“喜新而厌旧”,讲授知识一味地赶教学进度,那结果只会“快马没有好路走”。
  如在教学《陈涉世家》一文中“辍耕之垄上”的“辍”时,有的同学不懂,我就引导学生复习《回忆我的母亲》中的“外祖母……但仍不辍劳作……”一句的意思,这样同学们就知道古文中这个“辍”字也是“停止”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