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让学生学习“苦转乐”
作者:韩联新
一、课堂教学——单向传授转变为自主生成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改变自己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学生在讲台下安静当听众的单向传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既是课堂教学导演又是主要演员,是课堂唯一主宰的教学方式,要求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课堂这个舞台的引导者、导演,是配角而非主角。教师要积极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创造学习的教学情境,学生真正能够与教师、文本形成共鸣,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平等对话的平台,让学生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获取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使思维得到启迪、情趣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张扬、能力得到提升。使课堂由教师舞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教师变“多讲”为“精讲”,变讲授为引导。在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遇到迷茫时,教师通过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归纳,自己寻求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放手让学生尝试的过程,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启动和发展,它从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上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和取得成功的机会。
二、学校制度——严格教条转变为宽松和谐
学校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过去的学校为了达到保证教学质量、遵守校规校纪、学透教材内容、保证学生的安全等目标,采取了非常严格的管理制度。比如:学生在课堂上要正襟危坐,学生在课堂上要“安静”的听老师讲课,学生问题的答案要符合要求,学生要按照成人的思路回答问题和学习;不准学生在校园内打闹,不准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发言,不准学生去活动场地,不准学生随便出入图书室、阅览室;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分数至上,不管学生的品质好坏,不管学生有多少缺点和不足,只要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等死的校规校纪。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压制了学生内心创造的火花,让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真正成了陶行知先生说的:“老师是教书死、死教书、教死书;学生是读书死、死读书、读死书。”这种制度下,不可能培养出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创造意识的人才,也让学生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快乐。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改变学校呆板的制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闪光,在思考中学习、在合作中成熟、在交流中生成、在快乐中成长;给学生宽松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图书室、阅览室成为学生自我学习、迁移知识的殿堂。
三、家长观念——望子成龙转变为个性成长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大大提高,为了在未来竞争中确立优势,“望子成龙”的家长越来越多,他们给孩子提出了非常苛刻的学习要求:班级前几名、级部多少名、晚上几点才能休息、学习几个小时、钢琴过几级、美术达到什么水平等等,好像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全才,让孩子整天疲于应付,心力交瘁,使他们感到自己的生活是那么的暗淡无光,那么的索然寡味,全然体会不到少年儿童的阳光和多彩,整天在痛苦中生活、学习。
其实孩子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人有三重存在: 自然的存在、社会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他需要: 学习——掌握生存的常识和技能,以便独立地面对世界;学习——遵从生活的律则与规范,以便和谐地与人相处;学习——探索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以便有尊严地立于天地之间。每个孩子的学习天分是不同的,发展的最佳途径也不尽相同,他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状态,家长必须看到这点,给予孩子自信、自强、自我的信念和状态,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独特、个性、唯一的人。因此,家长必须转变观念,做到:一是不死盯考试成绩。每次考试后,面对孩子的成绩,先找进步的给予肯定,然后让他自己找丢分的原因,如果是因为粗心,结合生活中一些很简单的事让他悟出粗心的坏处,细心的重要;如果是对知识没有完全掌握,耐心给他讲解,不能让不会的问题积累,让孩子感到家长的关心与爱护,以便放松心态应对学习。二是不死盯课本。孩子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课本知识仅仅是学习的一部分。引导孩子课外阅读,通过读课外书不仅能开阔视野、丰富想像力、拓宽知识面,还可以实现更高层面、更深远的意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三是不只盯死知识。学生学习一些死知识是必要的,然而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养成,具备利用显性知识获取新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孩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孩子轻轻松松地学习、快快乐乐地生活,自由自在地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只有做到了这三个转变,才能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灿烂,童年的快乐,让学生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生命成长的有效体验,才会成长为独立、自我、自信、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