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缄默知识观视角下的高师教育改革探讨

作者:张永飞




  【摘 要】教育显性知识理论与教育实践行为相脱节的问题是困扰教师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教育学术界迄今未能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本文尝试以缄默知识的视角出发,分析这一现象,并由此反思现行的高师教育模式,提出若干设想。
  【关键词】缄默知识 高师教育 途径
  
  一、教师教育的困惑:教育理论是无用
  
  高师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符合现实和未来需要的中小学教师,而在现实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习了多年教育教学理论的师范生,进入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时,往往会发现很难将书本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笔者多次在不同的场合听见类似的声音“教育学、心理学其实是白学的,它们在实践教学中根本发挥不了作用;不如好好跟着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然后自己根据实际情况总结经验,这样提高更快。”这些现象至少反映了两个事实:一是教育教学理论难以直接、迅速地转化为教师的行为;二是现实中支持教师进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或许是一种难以被理论化的知识。这是一种什么知识,教师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对教师教育有何启示等?从“缄默知识观”的角度出发,为我们思考和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缄默知识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0 世纪50年代末,英国物理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提出了“缄默知识”的观点。在《人的研究》中明确提出 “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我国传统文化也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默而识之”、“顿悟”、“心明口不明”等说法,都表明了缄默知识的真实存在。缄默知识似乎不能以正规形式加以传递,因为缄默知识是一种连持有者也不能清晰表达的知识,缺乏显性知识的公共性、客观性和明确性等特征。但缄默知识并不是不可传递,只是它作为一种不能言说的知识,需要通过个体的长期实践活动,尤其是在特定的实践领域中积极地感知、辨别、检讨和澄清,才能不断生成。而显性知识也不能直接、迅速地转化为缄默知识,必须有一个内化、建构的过程。
  
  三、对高师教育的启发:柳暗花明又一村
  
  1. 在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鼓励师范生反思缄默知识与教育经历
  对师范生而言,在入大学之前,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并非空白,教育的经历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了许多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缄默知识。进入高师院校学习后,师范生一方面深受教师的教学策略、校园文化等的影响,另一方面,学习显性的教育理论知识。于是,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两种性质不同的知识体系:一种是由于教育经历而获得的缄默知识体系;另一种是显性的、理论的教育知识体系。如果师范生上述两种知识不能转化达成某种程度的一致,其结果往往是师范生虽然在思想上掌握了新的显性的教育概念与命题,但是在其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却非常容易受到头脑中缄默教育知识的支配。因而在教师教育中,仅仅让师范生学习或应用一些显性的教育理论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反思、检验、批判其缄默知识并抛弃其中许多与时代精神不相符的东西,将那些有价值的部分与显性教育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2. 反思传统师范教育,尝试进行高师院校的“新课程改革”
  第八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引来了中小学教育的一场革命,而高师教育的改革却落后于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职业之间事实上存在隔阂,作为师范性象征和具体体现的教育类课程长期以来没有突破公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学“老三门”的课程设置模式,虽不断改革,但却缺乏实质性的理论的提升和应用的延伸,造成了师范性的虚拟状况。教育类课程其教学现状同样无法令人满意。教学指导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手段单一,教学过程只注重大量理论的讲授,师范生缺乏亲身的实践和操作。这样的局面使得:一方面,师范生对先进的教育理论在学习的时候可能是赞赏有嘉、颇为认同,或深受启发,下定决心要按照书本的理论和方法去指导今后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他们从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缄默知识却是“教学就是老师教、学生听的活动”。因此,如果所学的新理论、显性知识不能有效地改造或构建成缄默知识,并得到合理的检验,当教学实践中新的矛盾出现时,他们就会开始质疑新理论的有效性或有用性,这时原来习得的缄默知识就会发挥作用,使他们产生 “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理论都是纸上谈兵、理论无用”等等想法。可以想象,在这种“学科中心、课堂中心”的培养封闭体制下,要求我们未来的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突破“学科中心、课堂中心”又谈何容易。由此看来,要解决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 重视教育实习活动,促进师范生良好缄默教育知识的积累
  高师教育改革和高校扩招以来,对师范生教育实习的不重视是一个不争的现实。以分散为主的师范生教育实习制度,使得很多师范实习生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影响他们的角色转化和成长。虽然缄默知识很难在以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学科课程体系中以“正规的”“直接的”方式传递,但是可以通过实践和直接经验的方式,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学徒制’形式”加以传递和获得。这就意味着,对于师范生而言,可以通过大量的教育实习和实践来获得缄默的教育知识,来认识和体会缄默教育知识对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从这种观点来看,师范教育中的教育实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应用和检验从课堂上所学到的、已有的显性教育理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熟练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对于新手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后者掌握和理解大量的课堂上所学不到的缄默教育知识。
  4. 积极引导师范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倡发现式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式和发现式两种。在接受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式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此并非要否定接受式学习在人类学习中的重要性,但从目前高师教育来看,师范生的学习方式以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过分突出和强调了接受与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了纯粹的被动接受和记忆的过程。如果在师范院校学习的师范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学习所谓理论的“显性知识”,那么,我们难以想象和指望他们能够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去生成、张扬、发展、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因而高师教育改革提倡发现式学习、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符合现实和未来需要的中小学教育工作者。
  5. 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促进两种知识的相互转化
  现实中,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导致了高师院校与中小学校关系的“疏远”,以及隔断了教育理论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间对话。在未来的改革中,应大力提倡师范院校与中小学校的合作,促进多种形式的教育理论与实际工作者之间的对话。在此美国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给我们一些好的的启发。
  PDS学校并非一所具体的学校,而是职前后一体化的新型教师教育,其核心是合作与伙伴关系,合作使实践突显了知识,给经验赋予了价值。通过不同主体的共同努力,实现显性知识与缄默知识的相互转化,最终使大学与中小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都能得到明显的改进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