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从知识建构的角度看教师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影响

作者:刘建敏




  【摘 要】创造力的培养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小学教师自身知识建构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创造力的高低。本文从教师自身的知识建构水平是通过何种途径影响学生创造力以及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知识建构水平等角度,来论证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关键词】知识建构 创造力 影响
  
  一、学生创造力与中小学教师知识建构水平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那么我们至高神圣的、令人魂牵梦萦的教育是如何走上我们期望相反的一端呢?创造力的培养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征, 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创造力则是一种能力,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 运用一切已知信息,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影响中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包括动机、环境、知识水平和人格特征等因素。
  教师知识是指教师所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及其掌握程度,包括各种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专业学科知识、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建构过程 , 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丰富或调整原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 是知识经验的增长。教师知识是一种复杂性高、无法轻易洞察的内隐形理论,是一套建构在个人的实践知识、以往的经验、先前的概念、生活史、个人的价值观、信念、经验或哲学观的基础上的知识系统。
  
  二、教师知识建构水平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的影响
  
  1. 教师知识建构影响学生创造性问题的提出
  在现实教学情景中,由于教师自身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不愿意鼓励学生大胆发问,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一时回答不上,在学生面前下不了台显得难堪。也有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让学生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有少部分教师想让学生提出问题,却不知怎么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有的教师怕误事,觉得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太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有的教师怕冷场,担心让学生提问题,时间多花在学生读书、思考上,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所以他们并不提供实质性的提问机会给学生,也从不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教师的知识结构和问题观直接影响其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态度,而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直接影响学生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积极的态度有利于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而消极的态度则扼杀学生问题提出能力。卡迪罗的研究指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训练可以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斯腾伯格把父母和教师对学生所提问题的反应划分为七个级别:回绝问题、重复问题、承认自己无知或简单呈现信息、鼓励发问者寻找资料、提供可能的解答、鼓励儿童对可能的答案进行评估、鼓励儿童评估答案,最后一一验证。从这七个级别可以看出: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从一个极点变化到另一个极点:由消极到积极,从拒绝回答问题到鼓励儿童形成并验证假设。儿童从不学习,变化到消极的学习,再到分析的和创造性的学习和实用性的学习。级别越高越有助于儿童发问能力的发展。
  2. 教师的知识建构影响其对学生创造行为的评价
  教师自身知识的建构水平是其素质的一部分。在教学领域里,教师往往作为“把关者”来评价学生的创新行为。创造力的价值不在于其具有客观的品质,而在于它是否被创造力评价者所接受。“把关者”的素质会对创造性的表现和成果产生重要影响。有关研究表明,有较高创造性的教师能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此,作为“把关者”的教师应该树立创造力系统观,科学理解学生的创造力;树立正确的创造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设有利于创造教育的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只有“把关者”的素质真正提高了,自身具有创造性了,创造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创造力才可能真正得培养和发展。
  3. 教师知识建构方式影响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
  从分析影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因素我们可以看到, 创造力的发展除了受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环境、动机影响外,还受人格特征因素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的人格特征将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自身人格的形成。比如老师是批判型,敢于质疑,那么培养的学生也将是敢于挑战,创新;反之,老师是唯书本独尊,循规蹈矩,那么往往也只能培养出“听话”的学生。
  人们从事任何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指导, 以一定的知识为依据,创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创造的知识、技能运作的过程。大量研究表明, 某个领域的专家比新手知道得更多, 而且以更严谨的方式储存信息。知识面越广, 专业知识越扎实, 能够搜集的信息就越多, 发散出来的思维结果也就越多, 越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而创造的环境, 一般来说, 指的是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及社会环境。创造者的智慧、动机、人格等特征, 除了一些基本的潜能是由遗传得来之外, 大部分都是透过环境的渗透得来的。而作为学生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里,教师的潜移默化的人格力量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创造力的形成和发挥, 而不良的环境则可能阻碍创造力的形成和发挥。教师在课堂上是如何建构知识的,方式,态度等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建构方式。知识建构水平较高的老师往往能培养出知识建构水平高的学生,反之亦然。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知识建构水平的途径
  
  1. 教师自身需提高自学能力,增强知识建构意识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自学和从事科研的能力。对于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运用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因为, 教师只有具有自学能力, 才能不断地更新和调整知识结构, 才能及时了解掌握科技、文化、教育的新理论, 并同实践相结合。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 这是教学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还应有较强的预测应变能力。因为面对信息量大、科技高速发展、瞬息万变的社会, 教师需要增强针对性, 根据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的变化, 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 并能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速度、难度, 使教与学达到动态的平衡, 从而表现出较高的教育机智和创造力。
  2. 教师需转变知识观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转变教学观念是关键。教师应该清醒的意识到,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力及人格的养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活跃的争论和辩论,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发展空间和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多想,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要学会与学生一起探求解决困难的办法, 使学生不断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提高, 形成自己的创新型人格, 而不是对学生的问题、好奇心不予理睬。教师不仅应具有广博的学科知识背景、熟练的教学技能, 还要及时的掌握和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教学领域的改革, 不断探索教育规律, 做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合格表率。
  教师应认识到今天知识被认为是不确定、不定型的 , 是可以依据认识主体 , 使用主体出于不同的原因和目标加以不同解释的。因而知识的传授不是一个简单传递原有既定知识的过程 , 而是一个帮助人建构知识的意义 , 组织新的知识网络的过程。教师须保持知识结构的开放性 , 学习和形成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化社会里 , 信息不等于知识 , 知识不等于智慧,我们要靠智慧去驾驭信息和知识。在现代社会,知识的门类会更多、更复杂。然而,即时实用的、新颖而不具有迁移性的知识转瞬即逝。因此,对现代教师来说,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强调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更注重学会学习,掌握知识的结构,具备迁移性知识,具有集成知识的能力,实现创新和超越。
  3. 教师教育工作者要关注教师知识发展
  教师教育工作必须尽可能地去关注教师知识及其发展的变化性。因为并非所有的教师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也并非所有的教师都会按照某些预先设定的途径去学习怎么对教学这个复杂的、结构不良的实践领域进行解释和分析。他们在了解和解读各种丰富情境中的内容方面或其他方面会表现出明显的变化性,并且,他们在技能、知识及发展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因而,有必要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学习机会,使他们的知识结构朝着不断优化的方向发展。如,采用校内同事互动的方式。教师在校内接触到的人员,除了他们所教的学生以外,接触最为频繁的就是校内同事。每个同事也都有他们的教学经验、在职进修经验。这些经验有的是大家所共有的,有些则是各人所独有的。通过同伴指导的方式能把这些教学经验拿出来大家共同分享,也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 [J].中国教育学刊, 2000, (l) :5- 8.
  [2]特丽萨·艾曼贝尔著.方展画译. 创造性社会心理学[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3]俞国良. 创造心理学[M].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