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一次失败的考试 一场成功的尝试

作者:冯韦光




  几年来,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模块下的学业成绩评价进行了一点大胆的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自己的学业成绩评价。
  
  一、提出学生自我评价的背景
  
  那是几年前的一次期中考试的试卷分析。试卷是由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命制的。那是一次失败的考试,全年级700多名学生参加考试,及格率不足10%,与设想的及格率要达到75%的愿望相距甚远。同年级老师、学生及家长对这次数学考试非议很多。面对巨大的压力,青年教师向我请教试卷命制失败的有关原因。
  我与那位青年教师对那份数学试卷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形成了如下共识:一是试题运算量太大;二是设置的障碍太多;三是试题难易没有坡度。刚进高一的学生,学习方法、行为习惯还停留在初中阶段,第一次面对那么难的试卷,无法适应。这份试卷老师做完大约需要150分钟时间,让学生在120分钟内完成,太为难学生了。况且第一道选择题就花那么多的时间去计算,这种设置本身不太合理。
  通过这次试卷分析,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们对学生到底应该给予怎样的评价,是不是题出的越难越能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因此,从那之后,我在我所任教的班级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探索,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那就是除参加学校及年级组织的期末、期中考外,每讲完一个章节,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考。
  
  二、学生自我评价的操作方法
  
  由学生按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将全班同学按5—8人分组,再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每学完一章内容,由某一个小组在小组长的牵头负责下命题、制卷、组织考试、制定标准答案、阅卷、登分、评讲。各个小组轮流坐庄,三年下来,每个小组大概可以轮流两到三次。
  试卷的制作。组长将试题按客观题、主观题分解到小组成员。一般选择题12道,由2人完成;填空题4道由1人完成;解答题6道由2—3人完成,试卷完全模仿高考试卷的模式进行命题。
  小组成员领到任务后,分别去查找资料,精选题目。然后将选好的试题由组长统一整理好交给老师,老师进行审核、校正,然后印制试卷,并在试卷前将命题者的姓名印在上面。这大概需要3—4天时间完成。出卷的同学看到自己的姓名印在试卷上,很有一种成就感。
  测试。按高考的要求,单人单桌进行测试,在命题小组中推选一名同学当监考官。学生监考比老师监考效果更好。他们每人都有一种神圣感,都自觉按照诚信考场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
  阅卷。测试完成后,负责本次命题的小组成员先是集体“备课”——讨论标准答案、分步给分标准。然后按各自的命题进行流水阅卷,每一个环节和步骤都设置分数,比老师阅卷还仔细、认真。
  评卷。阅完卷后,再分工评讲。在评讲过程中,同学们听得十分认真,有争议的地方,能举手发问。老师则坐在学生中间当听众,不时与学生一起质疑。
  
  三、学生自我评价,效果良好
  
  实践证明,模块学业成绩评价,由学生自己命题,自己考自己,效果良好。
  其一,由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参与。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经历大大小小的考试少则几十场,多则百余场,对他们来说,考试真是见怪不怪的事情,何况平时的单元测试。大多数学生对单元测试或是惧怕,或是厌烦,或是无所谓。这种心态也是正常的,真正喜欢考试的是极少数所谓的尖子生。有的学生一到考场就心情紧张,怕考不好,怕过不了老师、家长关。有的学生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抱着一种破罐子破摔的无所谓态度。由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考,不仅要接受别人的考查,还要考查别人,由原来的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参与,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其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出好一份试卷,学生要认真钻研课本,查阅资料,找出有代表性的试题,还要认真做出正确答案。这一系列的过程就是对所学模块的复习与巩固。在《不等式》检测试卷中,将教材P8习题6.1第6题作了变式,“如果46 < x+y < 66 (1),-18   其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高中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一个小组五、六个人合作,共同研讨教材,共同查阅资料,共同筛选试题,共同讨论答案,共同制订评分标准,共同流水阅卷,然后分工评讲试卷。每一步都在交流,每一步都在合作。一改过去那种自我封闭,生怕信息外传的局面。对于那些接受较慢的学生,命题小组的同学能分别给予个别辅导,那种耐心和认真令人感动。
  其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钻研教材、查找资料、筛选试题、制作试卷、做出答案、批阅试卷、评讲试卷、考后分析等每道工序都要学生自己完成,都要付出一份艰辛的劳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
  
  四、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考查自己,自己评价自己,固然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旺盛的求知热情,锻炼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品质,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整体水平参差不齐,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完成这项工作。因此,老师必须加强引导。同时,还要得到学校的支持、年级的配合及家长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