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关于构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框架的几点思考

作者:崔 霞 许晓豫




  如何有效发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在幼儿成长尤其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多年的教育经验,笔者初步构建了一种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框架,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了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与非正规科学教育活动并存
  
  正规教育活动由教师根据幼儿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主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教育活动。非正规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科学发现室、班级区角、外出参观、外聘讲座、自然角和种植园地等设施内开展的科学教育活动。随着对科学教育活动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意识到了非正规教育活动对幼儿创造能力和良好个性品质培养的积极意义。因此,在幼儿园科学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将正规活动和非正规活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让正规活动和非正规活动在课程中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关系。以《量量大树有多粗》为例,幼儿在捉迷藏时,偶然发现大树竟然那么粗,能把小朋友甚至老师都遮藏起来,就对“大树究竟有多粗”进行了争论,那怎样才能知道大树有多粗,我们用什么方法测量呢?我适时对幼儿进行引导,有的幼儿说用纸条、有的说用铅笔、绳子、有的说用手、用皮尺、卷尺……有了这样的争论与探讨意识,在后来的正规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测量》中,幼儿很自然在猜测到操作、记录的同时经历了一个从笼统到准确的探究过程。在非正规活动中,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下和谐地开展各种活动,不经意的观察和摆弄会产生很多发现;而正规教学活动中,不仅使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规范化,而且让幼儿明白了还可以从另外多种角度来思考分析,提高了幼儿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两种活动形式密切联系又相互补充转换,将非正规活动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正规活动中。
  
  二、专门性科学教育活动与渗透性科学教育活动交融
  
  无论是正规活动还是非正规活动,都是教师按计划组织的全体幼儿的专门性科学教学活动。而渗透性科学教育活动就是在幼儿日常一日活动中以及幼儿其他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渗透性活动和专门性活动是和谐交融的,具体从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1. 利用幼儿的一日生活遇到的科学问题进行随机教育
  例如:幼儿在餐后散步时发现,每当墙面磁砖画上的天线宝宝“流汗”时,必定是天要下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些在成人看来并不起眼的事,便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及时捕捉、把握教育契机,随机进行科学教育,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启发诱导,进行交流。如幼儿在走平衡木时,引导幼儿思考,用什么办法,使自己走得更稳?在午餐吃蛋时,启发幼儿思考,怎样让鸡蛋立在桌子上?在结构游戏《建高楼》中,鼓励幼儿多尝试,寻求用什么办法使楼建得又高又稳等等。教师要善于挖掘一日生活中的科学素材,因势利导,适时教育,让幼儿体验科学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的生活提供许多帮助,科学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离不开科学等等,这些科学的意识与情感对幼儿是终身受益的。
  2. 在幼儿园其他教育活动中渗透科学教育
  由于幼儿园的教学课程取之于生活的各个层面,和幼儿的周边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有利于各科教学的相互渗透。例如:歌曲演唱《大雷雨》就渗透了自然气象科学的常识,通过歌曲学习,小朋友也了解了雷雨是夏天特有的气象特征之一,是特定的天气温度和湿度造成或引发的自然现象。假如进一步探索,还可以找到雨是怎么形成的秘密。专门性科学活动和渗透性科学活动的交融从形式上丰富了活动的方式,给幼儿更多的接触、了解、探索科学世界的机会,帮助他们形成更有体系的认知结构。
  
  三、规则性科学教育活动与自主性科学教育活动共存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要想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就需要在幼儿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从安全及卫生、合作等多方面帮助他们建立一定的规则性。就像我们知道许多美国人在教育子女时,给孩子营造的氛围比较宽松,可以说是充分放手,但这不表示让孩子为所欲为,也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未来的社会中,能创新会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那么,在幼儿科学实践活动中,有许多活动需要幼儿与同伴相互配合、遵守规则、共同探索来完成,这就需要在活动中明确交流、合作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可以逐步摆脱自我中心,懂得如何去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适应集体的要求,这对他们社会性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以上几种理念和方式构成了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主体框架,在实际教育与教学中,它们之间是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但是,任何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一定还有更为新颖的探讨层面和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