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调控师生情感 促进阅读教学

作者:肖厚满




  师生情感互动调控,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参与教学活动,创设和谐统一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培养学生对教材的情感及通过挖掘其他情感因素,达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链接师生情感,实现互动调控,可以有效地促进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一、创设情感氛围,奠定师生情感互动调控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参与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因势利导,利用一切情感因素材料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情绪,消除学生和教师之间的陌生感、距离感,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竭力创造出一种宽松、融洽、愉快的教学环境。
  一方面,根据直观教材内容创设情感氛围,促进师生情感因素的互动交流。课堂情感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阅读材料中作品情感的传送,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文的“例子”作用,既让学生能学习阅读材料中的知识要素,又让学生从中体会情感因素的内涵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直观材料,调控学生的情感因素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情感进行阅读教学,同时教师以自身特有的体验和教学魅力引导教学,促使师生情感因素的互动交流,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在活动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师生情感因素互动调控的完整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另一方面,深层挖掘教材内容中隐含的情感因素,促进师生情感因素的互动交流。充分利用课文中艺术形象的感人力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调控学生的情感因素,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憎情感。在教学中可从教材内容中的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或作者的思想境界作为突破口,并借助教师自身的阅历和体验,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运用情感道德标准来评判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能力,进而激发他们为经济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达成教学活动中的情感目标,优化教学过程。
  
  二、优化导语设计,提供师生情感互动调控的基础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从责任感中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和热忱中产生。”只有学生的情感因素完全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非常重要,准确生动的导语能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促进师生情感互动交流,进而将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在操作过程中,可采用如下的方法:
  悬念设置法:设置悬念以引起学生急于读下去探个究竟的浓厚兴趣。
  师生谈话法:师生双方利用谈话、谈心等方式交流,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对比区别法:将已学过的体裁文章同新的体裁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新体裁的特征。
  大胆想象法:通过想象再现文章或诗词中所描绘的人和景,使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
  类比联想法:引导学生背诵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诗词或成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故事引导法: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讲述一些与之相关的故事情节。借用相关故事材料与教材内容的契合点,教师加以发挥,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歌曲赏析法:课堂教学时,用一首情感内涵、写作意境相近的歌曲予以引导,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思,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创设意境法:教师通过意境相近的知识内容,展现出教学目标既定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意境的内涵,从而使学生能主动阅读材料,咀嚼品味其中的意境,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激发情感法:教师利用讲读再现作者情感,反映主人公的思想,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语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包括情感因素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情感带入广阔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深感的情感。
  
  三、整合教材结构,扩大师生情感因素互动调控的空间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篇目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优秀篇章,这些优秀篇章以其不同的艺术特色深深吸引着学生。由于猎奇的心理作用,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早已知晓。若按传统的教法传授课堂知识,按部就班,千篇一律,教学方法单一,最终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参与教学,语文课堂呈现出“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的尴尬局面,无法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而,在把握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意地整合和改变教材的结构,促成学生传统的固有的思维模式的根本改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参与教学活动,促使教学活动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方式有序进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活用教学方法,增强师生情感互动调控的实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才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立足于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能使学生在“找米下锅”的良好心态下解决教学问题,从潜意识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活学生内在的课堂参与意识,打开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品味到成功的愉悦,使学生能主动调控自己的情感因素参与阅读教学,创造出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下面的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课题置疑法:利用所学课文的课题,设置指向性相当明确的疑问,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带有浓厚的兴趣和情感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本末倒置法:根据教材内容,把课文重新改编组合,本末倒置,使学生感到新奇,以极大的热情和情感参与教学。
  角色投入法,利用教材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让学生以某种特定的身份去投入课文的研读,并运用自身的情感体验,深入领会课文中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感情,使教材与生活达到和谐统一。
  圈点勾画法:在课文内容中,筛选出类型、内容相同的知识系列,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勾画,培养学生的筛选能力。这样学生能自己动手,亲自体验,主动参与,进而增强对语文教学的情感。
  触类旁通法:利用已学内容,借助于相关的科学原理,在比较类推中迂回旁通,从而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所创造。
  课外诱导法:利用课内材料中所学知识与课外材料的“诱点”,力争向课外延伸和发展,使教学真正达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超脱境界。
  活用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牢固观念,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阅读行为和阅读习惯的根本改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阅读教学真正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促使阅读教学得以良性循环。
  
  五、延伸情感内容,注重师生情感互动调控的外延
  
  延伸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是阅读能力的“活化”,使“得法于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和发展,从而“得益于课外”,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出神入化的境界。“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学应把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巧妙结合,“吸取精华,去其糟粕”,特别是把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社会时间、空间,教师适当给予点拨引导,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得以迁移转化,以课内情感感悟课外材料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促进情感因素的互动交流,以利于对课外材料的把握,当然,教师在进行课外内容延伸之时,一定要注意课外材料的方向性、全面性、深刻性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