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谈优化朗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作者:李金丽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强调“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那如何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朗读教学呢?
  
  一、明确朗读的目的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在当今的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读”,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经”。 这样的朗读根本谈不上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了。因此,在学生朗读之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自己为什么而读。朗读只有的目的读,才能达到读的效果。特级教师屠素凤老师在教学《纪昌学射》时,就紧紧围绕课题扩充问题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她设计了“纪昌向( )学射。纪昌( )向飞卫学射。纪昌下工夫向飞卫学射,飞卫(怎样教)”等问题引导学生一遍又一遍有目的地朗读,不仅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入情入境,也让阅读教学落到了实处。
  
  二、丰富朗读的形式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合理地运用多种朗读形式,会更好地提高朗读效果。
  1. 范读
  范读是学生的一种朗读的信息暗示。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恰当适时地运用范读,可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但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 分角色读
  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可采用分角色读。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入情入境,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并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3.“开火车”读
   “开火车”读即“接尾巴”读,笔者尝试将“开火车”读引入朗读教学,深为学生所喜欢。方法是在学生熟读了课文之后,每人一句,按顺序接读。这种方法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把握,品尝到参与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
  4. 齐读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用齐读。但是齐读易出现“滥竽充数”和产生唱读,要慎用。
  5. 配乐读
  给学生的朗读配上一段或优美或轻松或低沉的音乐,会让学生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
  不同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其作用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初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三、张扬朗读的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朗读教学也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阅历不同,对朗读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在朗读中应该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去读出自己的心声。例如三年级课文《陶罐和铁罐》中关于铁罐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你敢碰我吗?陶罐子!”的朗读重音处理,不同的学生的理解和处理可能就是多样化的。大致有以下四种:(1)把“敢”字重读,可以说明“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2)把“碰”字重读,言外之意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3)把“我”字重读,则能够表现“我是十分结实的、了不起的铁罐了,你陶罐子算什么东西”;(4)把“陶”字重读,也能反映铁罐的自大和对陶罐的轻蔑。这四种处理和体味都能表现铁罐对陶罐的傲慢。所以都应给予肯定。
  四、注重朗读的评价激励
  《新课标》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恰当评价,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如“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那美丽的景色。”“你读得真熟练,如果语速再放慢些、感情再充沛些就更好了。”这样,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同时,不失时机的指出他们的不足,能更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欲望。不仅如此,老师在注重自己评价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听后的感受,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双方的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