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让语文课流光溢彩

作者:朱建云




  一、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教材
  
  叶圣陶曾说:“要当老师,先学会当孩子。”孩子和成人并不拥有同一片天空,我们只有变成孩子,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看到他们真实的也是丰富的内心世界;只有变成孩子才能将教材童化、趣化、活化,才能贴近孩子的生活,易于他们接受。只有以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以孩子的视角读课文,品字词,孩子们才会畅谈所想,无拘无束。
  在《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的教学中,这样一个问题非常值得关注。“蔷薇花是植物,萨沙却把雨衣盖在蔷薇花上,他这样做值得吗?”孩子一脸的纯真、专注,他们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的精彩,他们的认识令我倍感自豪。
  生:值得,蔷薇花虽然是植物,但它们跟人一样,也是有生命的。
  生:如果萨沙不把雨衣给蔷薇花披上,大雨打在蔷薇花上,它们会很痛的。
  生:大雨很凶很凶,蔷薇花会死去的,我们不忍心让它们死。
  生:蔷薇花是那样的弱小,我们应该保护它们。
  生:我觉得比我们弱小的,需要我们保护的,不仅仅有人,还有小鱼、小狗、小花、小草……"
  关心自然和生命,是一种极为高尚的品德。孩子们心灵十分纯洁、美好,对自然和生命有着独特的感悟。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让这种美好保持下去,并发展起来。对以上问题,孩子从人文的角度发表意见,在他们幼小的心中不忍心让柔弱的蔷薇花受到暴雨的摧残,不忍心让蔷薇花死去,这是孩子的真情流露。
  
  二、用儿童的思维感悟文字
  
  纪伯伦说:“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孩子,却无从把你们的思想给予孩子,因为孩子有他自己的思想。”童语天真无邪,憨态可掬、洋溢童趣,率直地表现出童心的世界。这就是儿童,他们没有成人的种种约束,拥有自然和天真的世界。依着自己的学习天性来思考,较之于具有后天的框框和局限的思考要更为宽广和敏捷。
  在一次语文课上,一位学生向老师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花生果为什么长在地下?”老师一时难以回答,就势把“绣球”抛给了孩子们。结果答案五彩纷呈:
  “花生果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很怕羞,总是喜欢躲在没人看得见的地方”。
  “花生果和蚯蚓一样,也怕阳光,只能生活在泥土里。”
  “花生果没有成熟以前是不愿意露脸的。”
  ……
  这是充满童趣的回答,在孩子的心中,小鸟会唱歌,花儿会含笑,蟋蟀会低语,而花生的家就应该在泥土中。这个孩子心目中理所当然的答案充满了童真。教师的评价语是“多么富有诗意啊!”教师没有把科学的答案去强加给孩子,因为教者深深懂得学生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处正是他们思维智慧闪光时。
  的确,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答案有点异想天开,然而这些“错误的答案”却闪熠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孩子们可贵的原创精神。
  
  三、以儿童的认知设计流程
  
  课堂上的一切都是灵动的、变化的。一个教师尽管教同一门课,面对同一班学生,但他(她)在每节课上所处的具体情况和经历的过程都不相同,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面对几十个富有个性的孩子,天知道他们的小脑袋里会闪出怎样奇特的念头,谁可以料想在他们的思维中会迸出什么奇异的火花。
   教学《三袋麦子》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同谁的?这还用说嘛!学生肯定会赞同小猴的做法,然后我再引出要热爱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但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
  “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我一个也不赞同!”一个平时较调皮的男孩子极认真对我说道。
  看着他的认真模样,我耐住性子,面带微笑地问他:“是吗?说说你的原因。”
  “小猪太谗了,一口气全吃完了,以后怎么办呀!小牛太节俭了,麦子放得太久了,要坏掉的!那多浪费呀!”
  “小猴的做法我也不同意,土地爷爷送给他的麦子他全部种下了地,一粒麦子的味道都没有尝到,这一年他肯定过得很不好。”孩子说的时候,眼睛里流露出了同情的目光。
  “我觉得可以把这袋麦子一分为二,吃一半,把剩下的一半作为种子,来年播种。这样,不仅吃饱了肚子,而且第二年还可以收获更多的麦子,那多好啊!”
  孩子真是太聪明了!我不禁为他鼓起掌来。在我的带领下,全班掌声雷动。孩子在大家羡慕的眼光中,高兴地坐了下去。我清晰地看到了他脸上兴奋的表情,动人的笑容!
  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全部的生命力投身其间,往往可以不时爆发心灵的火花,产生智慧的闪光,而大大超越了原先的教学设计,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是教学过程生成性的最可宝贵的一部分,成为一堂好课的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
  
  四、让儿童的灵感充溢课堂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课堂中,教师的职责就是荡水,击石,去努力唤醒学生心中沉睡的诗意,去奏响他们心中诗的琴弦。
  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当美丽的蝴蝶通过多媒体课件飞进课堂,孩子们置身于蝴蝶世界之时,教师极富感情地描述:“人们把蝴蝶比做会飞的花朵,虫国的佳丽,有生命的灿烂图画。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那五颜六色、上下飞舞的蝴蝶像什么呢?”孩子们观赏着多媒体画面中成千上万五彩缤纷蝴蝶上下飞舞的壮观场面,听着老师优美的富有启发性的导语,一个个浮想联翩,灵感大发:
  生:那上下飞舞的蝴蝶就像空中飘飞的五颜六色的树叶;
  生:像彩色的纸片;
  生:像五彩的花瓣;
  生:像五彩缤纷的风筝;
  生:像满天五颜六色的星星;
  生:像彩色的雨滴。
  ……
  “彩色的雨滴”,多么超凡大胆的想象,多么神奇精妙的构想。即使是诗人,也许也难以产生如此绝妙的灵感。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使教学远远超越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成为教学过程生成性的最可宝贵的一部分,也是课堂中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正是由于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灵感,才使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