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谈中学历史情景教学
作者:鲁进红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特征与优势
历史情境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它与传统教学相比,在观念上实现了四个转化:第一,从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到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和认识结构的形成;第二,从强调学习的结果(知识的掌握)到强调学习过程,即将学习的兴趣、动机和思维能力看成是情境教学的任务;第三,从教师传授的方向转向师生共同活动的模式,即从单向信息的传递转向“教学合一”,重在“学”上;第四,从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转向开放的形式。这种观念的转变的实质是把“教学”的主动性从“教”转到“学”,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方法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开发看成是历史情境教学的核心。
二、情境教学的尝试
实施历史情景教学首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教学不再单纯把知识的传递作为主要的任务,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转移作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教学实践表明,行之有效的情境教学有以下几种:
1.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幻灯、电影、电视等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本来抽象的材料学起来形象生动有趣味。例如,在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法军队的溃败时,播放电影《伦敦上空的鹰》有关敦刻尔克撤退的片断,让学生亲自感受,如身临其景,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注意力很集中,学习积极性也很高。影视情景为学生再现了过去的历史,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便于知识的巩固。同时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电影、电视录像带或光盘,为再一次创设影视教学情境提供资料。
2. 创设问题情境,设疑激趣
在正式讲授教学内容之前,提出与教材有关的一些问题, 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协调活动起来,达到最佳学习状态。在师生共同“启疑”、“生疑”、“解疑”的过程中,史实的记忆,结构的论证,史论的结合就有了立足之地。因此,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对历史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3. 通过实物再现,推陈出新
所谓实物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文物或物品,如古钱币、古器皿、图片、邮票等。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就要求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比较精确、完备、稳固的表征。因此,通过实物再现,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使史料文物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参与其情境去探索新事物,提出新观点。如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反映不同历史时期毛主席纪念章。来认识评价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当同学们如数家珍的介绍徽章的来历和背景时,整个教学氛围仿佛置身于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同学们的思维也快速的转动着,思考着。
4. 模拟角色在线,各尽其能
历史人物个性鲜明, 但由于时代久远,体现在教材中则往往显得不够鲜活。同学们学起来也往往停留在浅显的认知阶段。而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再现历史人物,模拟历史片断,会极大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千古一帝秦始皇》、《文成公主入藏》、《重庆谈判中的毛泽东与蒋介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等,教师要求学生表演不同的历史人物以体验角色、表现角色,从而理解课文。任务布置后,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为了熟悉情境,大家主动查阅资料,研究史料,设计角色。担当角色的同学揣摩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仿佛自己就是角色。角色扮演者的热烈情绪渲染了整个学习情境,同学们在特定情境作用下进入角色,最深切、最生动的经历了角色的心理活动过程。学习能力得到锤炼,心灵受到震撼,潜能得到释放。
三、历史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要有明确的目标
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制定情境教学计划, 按照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还要明确需要解决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哪个环节的问题。如:是提供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还是帮助学生从大量的史料中总结历史规律、辨证唯物主义史学观点,要明确通过情境教学,在学生认识上和行为上将产生何种预期的变化。
2. 不要单纯地为情境而情境
在历史情境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来确定情境教学,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一味追求情境。如,低年级学生思维比较具体,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一般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分心。但高年级学生形成抽象概念需要一定数量的史料。因此,多考虑一些有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面的题材来创设情境,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3. 总结和反馈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复习小结,一节课的结束不能认为是思维发展过程的完成,恰恰相反,应该是思维进入更高层次循环的开始。因此,在实施情境教学结束的小结中应该布置一些富有启发性问题或学生参与创设新情境的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