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语文教学中的“大阅读”策略研究

作者:夏 珊




  曾经,语文课上教师占据课堂的中心,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酣畅淋漓地肢解分析,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语文。随着课程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样的做法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要全面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就必须屏弃以往的阅读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语文阅读观,即大阅读观。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大阅读教学,以阅读为本,体现“因读而写,以写促读,读写双收”的原则,带动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听、说、读、写的有机整合
  
  大阅读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回归语文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本来面目,唤醒学生的“发现”意识,形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良性循环。教学中,一方面鼓励学生乐做精神世界的美食家,善于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重视学生做感悟生活的有心人,成为感悟生命的思想者,善于把感悟之语笔录下来。
  自由随笔可以作为主要的训练形式。写作时体裁、题材不限,可长可短,可诗可文,可议论可记叙。可以是对一本书一篇文章的评介赏析,可以是对一个文段一个句子的品味咀嚼;可以是课文学习时意犹未尽的延展生发,可以是身边生活的精彩捕捉;可以是人情世态的窥看思考,时事热点的有心关注,也可以是自我天地的心情写真。因为有阅读作保障,学生的源泉不枯竭,也因为阅读带来几许思考,生活中就有不尽的素材可以入文。因此,小小的随笔本,可以唤醒学生对于自我、对于生命、对于世界的感觉,让他们自由驰骋,尽情挥洒。为了激发抒写的热情,可以开展一些激趣活动,如随笔精华交流,不同形式的“发表”鼓励等等,学生的写作激情旺盛,读与写交相辉映,构成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大阅读教学还体现“读中有听说,听说促读写”的原则。听说能力主要通过“读书报告会”的方式来培养。以“把最好的告诉你”、“精彩在这里”、“读《xxx》,我有话说”等确立听说主题的形式,开放性地对话交流,既作为读书活动的检阅,又是训练听与说的绝佳机会。
  
  二、“超文本”理念下的“大阅读”
  
  1. 在阅读的目标上“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学生总是利用个体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化的情感去推断、感受课文的新意义,这就决定了阅读教学的目标,应有较大的“弹性”,不可能绝对精确和清晰。其下限目标可以是要求人人能达到的,而上限目标则鼓励学生去自由超越,做到“上不封顶,下要包底”。在阅读教学目标上的这种超文本状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并不鲜见。如教《竿上取物》一课,在讨论“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时,学生的感受各有不同:有的说,徐文长是个聪明孩子,我要向他学习;有的说,不能像书中另一个孩子那样莽莽撞撞;有的说,做事情要思考清楚了再做;当然也有的学生说,遇到问题要多思考。应该说这些孩子的感受都是很有道理的,只是思考的角度不一样,富有个性色彩的理解,正是在教学目标上超越了文本的具体表现。
  2. 在阅读的想象中“超文本”
  学生阅读课文,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课文信息的加工者,总会以各种形式继续着作者的创作,实现着作品的价值。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想象的参与。阅读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往往会留下较多的空白和不确定性,给读者以尽可能多的主动想象,从中获得思想营养和美的享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语词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超越了文本。教学《黑眼睛大红鱼》一课,我在同学们学完课文的基础上提问“在残酷的海洋世界里,小黑鱼想到了保护自己的方法,大家想想在小黑鱼没有碰到同伴的孤独日子里,他会碰到什么样的困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指导说话。
  
  三、课内、课外阅读并驾齐驱
  
  学生的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必须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陶冶性情。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逐渐熔化。”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与书交朋友,是语文老师应尽的责任。那么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呢?
  1. 激发阅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指导课外阅读同样应首先从激发兴趣入手,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会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为此我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
  (1)创设激趣。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置身于其中。比如,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和自我进行对比、教育;组织参观新华书店,让学生感受到书海之浩瀚和读书之乐趣,从而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流的强烈意向。
  (2)交流激趣。当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为了稳定和保持这种兴趣,并且也为了获取他们课外阅读的反馈信息,可以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比如“一人一个故事”、“一人一条新闻”、“一人一篇演讲”等,让学生将课外阅读中所见的大事要闻、奇事怪物、民情风俗、自然风光等说出来;也可采用优美片段摘记汇展,读书笔记评比等。在采取这些做法的同时,搞好评比,给学生以适度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这样将大大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3)目标激趣。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动力,就会自觉地找书看,在阅读过程中感受读书的快乐,兴趣便油然而生。因此,从学生实际出发,给学生制定阅读的目标,注意学生的不同爱好,引导他们读自己喜欢的书,如低中年级的小学生喜欢看童话、神话、寓言及民间故事;高年级小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奇、惊险小说感兴趣,从而使学生兴趣浓厚。
  2. 传授阅读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为了使学生读好书,读更多的书,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把适合学生采用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几个结合来开展阅读。
  (1)浏览与精读相结合。浏览,即看到一本好书,用扫描、跳跃的方式,一目十行,大略地看一遍,比如看一下书的序、目录等,以求对全书有一个初步印象,把握全书的梗概。精读则逐字逐句研读,掌握要点,吸收精华,深入理解。
  引导学生把两者结合起来,根据阅读的对象以及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学了《春的颂歌》,可以推荐朱自清的《春》;学了《小孩与大海》,可以推荐学生看有关海洋的科普丛书;学了《黑眼睛大红鱼》,可推荐《鱼类世家》一书。 学生通过两种阅读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既掌握了知识,又拓宽了知识面,节约了时间。
  (2)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阅读中不动脑,那么,印象就不会深,效果也就不佳。因此必须边读边思,在学生阅读时常提一些问题,比如读了一篇文章你怎样评价主人公?或是读完这篇课文你有些什么收获等。
  (3)动眼与动手相结合。动眼即阅读,动手则指动笔,故云:不动笔墨不看书。这里的动笔包括记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写人物短评等。
  3. 正确、有效地引导阅读
  人常说:开卷有益。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量的骤增,我们能见到的读物不再那么纯净,不再全都健康。书不能盲目地读,况且书的世界浩如烟海,也不可能让学生读尽,因此,读书要有所选择。我注意围绕以下两点为学生推荐书籍:
  (1)参考性书籍。即与教材配套,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参考性书籍。如在教《丰碑》前,推荐学生读长征故事;在教《躺在波浪上看书》前,可推荐读《死海不死》。
  (2)延伸性书籍。即与教材有延伸关系的书籍,如学了《黑眼睛大红鱼》,可推荐《鱼类世家》;学了《小壁虎借尾巴》一文,可推荐《尾巴的功能》;学了《智斗》,可推荐读《沙家浜》的剧本或观看京剧样板戏表演等等。
  总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遨游,为了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我们必须重视读书,并认真引导,让学生在大阅读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