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作者:陈厚军




  我们的日常教学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老师教得很累,学生学得很苦,但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笔者常常感觉到一节课下来,学生似乎对书课知识已经理解和掌握,然而,遇到相关问题需要解决时,却显得无能为力。因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笔者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一、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从表面看还是比较有兴趣的,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课堂表现积极,学生有参与意识。但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兴趣局限于历史图片和历史视频,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些让他们觉得有趣的动作和历史故事,而当在具体讲解历史问题或如何解决问题时,一部分学生就感觉历史学习枯燥。因此,历史课教学应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逐步引导他们对历史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激发起他们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和态度。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努力:课前导入要精心设计,历史图片和视频运用要恰当,学生回答问题要点评鼓励,班级活动要分组竞争,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合理。
  
  二、创设优化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历史教学情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中国近代史,主要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落后和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胜利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处理《鸦片战争》这一节时,通过课件的展示、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等经典片段,附之以简短的历史介绍,将学生带到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历史教学情景的创设,能增强历史教学的氛围,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助于历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接下讲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更多的爱国主义素材给了教学以很大的支撑,要更多地利用这些素材,将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去学习。如学习“香港回归”时,可直接给学生放映“香港回归纪实”片,让学生直面历史过程,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感,从而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形式尽可能多样化
  
  初二学生是喜欢活动的,开展一些活动,无疑可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不是什么活动都能开展的,活动必须富有创意,特别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首先是活动形式要多样化。在课堂上,历史课上常用的活动形式,如阅读、讨论、探究、编演历史短剧、讲历史故事、表达(书面的和口头的)等,尽可能多样,切忌只有一种活动形式、没有层次、不考虑学生各自不同的特点。其次活动的设计要富有创意,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各种资源,善于捕捉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善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机遇”。最后是与学生个人的特长、兴趣与爱好结合起来。一个班里,有的学生擅长表演,有的学生擅长表述;有的学生喜欢探究,有的学生喜欢提“怪”问题;有的学生有绘画天赋。应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提出要求,设计一些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活动,活动的效果也一定会是非常明显的。
  
  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很大的向师性,所以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其次,要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再次,要自我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反思、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学方法的反思等。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进行反思性教学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学的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