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民间文学教学新论
作者:陈 杰 陈 亮
从传播形式看,旧的口耳相传正走向衰落,新的传播形式正逐步繁荣。我们知道,千百年来的民间文学口耳相传的形式经历了诸般变化,尽管核心仍是口头表达,但形式是多样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间文学口头性传播形式出现了一种新的载体,即网络传播。这种新的形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其无与伦比的优势给民间文学的表现形式带来了革命性的转变。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时政歌谣出现在网络上的频率越来越高,尤其以论坛(BBS)和聊天工具(QICQ、MSN)上的最多,因为这些软件更具有交互式即时传播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网络内容的易复制性和易传播性,无论是谁,只要他具有基本的电脑和网络操作知识,就能够将自己心中所想化成文字,以“歌其食”、“歌其事”。笔者随意在百度里面输入一则时政歌谣,就会出现相关网页几万条;笔者拥有的QQ群,都有时政歌谣出现。
从审美接受看,与旧时代阶级压迫对立相关以及歌颂爱情与英雄人物的民间文学作品逐渐谈出,具有新的审美和娱乐功能的民间文学作品不断增多。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旧有的民间传统文化无疑正失去其吸引力,不少新的立意追求娱乐的东西正借助于媒介弥漫在人们繁重的工作之余。比如现在流行的“酒桌”、短信等文化(即讲笑话、故事、荤段子),变的十分流行。
民间文学的变化,既给我们带来了普通老百姓及广大民众基于自身的利益立场上对社会状况所作出的一种最及时的反映和判断,很多都能折射一定的社会不良现象,但也褪不掉低级和庸俗的思想,不可避免的给广大青少年带来不利影响。
我们从按照现代民间文艺科学所要求的“全面性、科学性、代表性”这三性原则采录的民间文学作品的实际面貌可以看出,大量素材虽来自民众口头之上,他们却大都有着久远的传承历史,这些素材积累着丰厚的民族智慧,乃至包含着许多具有全人类性质的重要文化基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正如19世纪俄国伟大文学家高尔基说:“各国伟大的优秀作品,都是从民间集体创作的宝藏中吸取滋养,自古以来,这宝藏就曾经提供了一切诗的概括,一切有名的形象和典型。”事实上,我们很了解的汉族的盘古、女蜗神话、藏族的格萨尔王史诗、维吾尔族的阿凡提故事以及美丽的四大传说、古希腊神话和古印度史诗等。世界民间文学作为亿万民众世代传承的文化结晶体,渗透着自身民族的精神价值。但是,诸多蕴涵在民间文学之中的基本因素,必然有积极与消极的两重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民间文化应去伪存真和推陈出新,着重使学生学会利用民间文学优秀素材,并做到为我所用。
现当代很多作家,韩少功、郑万隆、阿诚、王安忆,向民间汲取形式和养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比如湖南湘西几位土家族作家彭学明、田耳、秋翰等,试图以现代人的想象,重建楚文化的神话系统,以神话特征和魔幻色彩再现远古世界,寻求现代人的精神故乡。近日笔者读到一些关于经商的谚语:“人无信用难立,店无信誉难存”、“经商三件宝:人员、门面、信誉好”、“信誉是根本,货真重千斤”、“童叟无欺,顾客盈门”等等,这些所承载的传统美德不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剂良药吗?
民间文学学科发展到今天,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文化转型时期所面临的挑战,既有一般人文学科的共性危机,更有源自本学科现状的深层次困境。我在此文提出的从民间文学中寻找素材,吸取其艺术灵感和人文养分,并做到去伪存真。由此,教学的意义就不光光是一个简单的教授民间文学知识的问题了,更包括对文学、语言、美学、历史、民俗、宗教、科学等多种文化的兼容并包。民间文学中优秀的文化因子大量存在,但是要提取它,并能够用到实处,并非易事。作为民间文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批判的继承,维系旧传统与毁坏旧传统的事物变化中的两种张力,因此,接受与扬弃,传承与变异,保留与改造,恰好是解决民间文学自身矛盾对立的和谐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