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小学数学教学体会ABC
作者:张建霞
一、设疑激趣
古人曾经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不断地质疑,努力让学生敢想敢问。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探索、讨论,才能有发现、有创造。以疑问导入,不少学生带着疑惑、带着思考去学习,这对探究问题是大有裨益的。有了疑问也就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设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比如讲“圆柱的侧面积”,如果单纯地讲“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如用投影仪放出圆柱物体,告诉大家为了美观,现在木工要用三合板把圆柱包起来,问问需要多少面积的三合板?因为学生经常能看到圆柱物体,但对圆柱物体进行包装并计算其所需木板面积可不得知,而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是有兴趣的,对于此类问题的计算也不是很困难,学生只要动手和动脑是能解决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纷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设疑激趣。激趣的关键是设疑,只有把疑点抓住了,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而设疑又一定要根据授课内容、根据例题精准地抓住疑问的要害。
二、引导合作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向创造性学习方式转变。作为教师,其角色也不再主要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经常要求学生“动”起来,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不断探讨,废弃过去教师在讲台上咿咿呀呀讲个不停的传统做法。布鲁纳把儿童看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教师是“主要辅导者”。“孩子永远是教育过程的积极参加者”,“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主要的”,只有学生真正地“动”起来,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引导学生思考,才能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因此,教学时,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应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机会。遇到难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大力创设“动”的氛围。学生在这不断地合作讨论中发散思维,获得新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三、赏识评价
赏识评价是对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的肯定和认可,让所有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赏识评价不仅是对各方面表现都相当好的学生,特别是对成绩暂时处于落后状态的学生更是信心的鼓舞和转化的力量。课堂教学中的赏识评价可以创设宽松的氛围、调节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奋度。小学生年龄偏小,特别在意老师的奖励和同学们的认同。比如对学生的积极思考或者正确的回答点头微笑表示赞扬,或者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学生的头,说一句鼓励的话。有时,可以对学生的发言让大家鼓下掌,让学生感受自己发言成功了,获得情绪上的快乐体验。对待上课回答不出来的学生,鼓励“慢慢想,不急,先梳理一下头绪”,或者是“这个问题本来就有难度,你先听别的同学发言”、“下次你肯定能回答”。有时,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上“你的书写非常清晰规范”、“作业完全正确,希望继续坚持”等话语。对待作业粗心的学生写上“如果细心点,你就是满分了”,即使是作业做得不好的学生也绝不指责,而是满怀期望地写上“下次写清楚点,好吗?”、“最后一步计算错了,可惜!”之类的评语。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需要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武装头脑,还要有较深厚的数学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学生有颗爱心。只有把学生真正当成了教育珍品,才会想尽办法去呵护学生,去教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