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新教师如何踏上发展的快车道

作者:冯青林




  初为人师,有一种兴奋和喜悦,也有几分紧张和不安,带着对未来教学和生活的无限憧憬,登上这播撒希望的三尺讲台。作为初为人师的新教师,怎样才能迅速成长起来呢?
  做好心理调适。俗话说,文人相轻。新教师到了学校以后,由于教师之间的各种评比排序,竞争很激烈,可能会感觉压力较大。一些“老教师”表面对新教师热情,暗地里却排挤、压制,使初登讲台的新教师会感到无法适应。这就要求新教师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同时,现在的学生是在更加开放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人类”,且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主意识强,个性张扬,新教师要想让他们心悦诚服地接纳自己是件不容易的事。要过学生这一关,就要走进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多和学生交流沟通。对此,新教师应多些思考,多一些心理准备,这样才能更快地融入学生中。要知道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学的开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之间大量的接触才是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新教师应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的熟悉每个学生,叫出他们的名字。
  尽快熟悉教材。首先要了解课程标准,只有了解了课程标准才能把握学科目标,才能使用好教材。其次是要钻研和把握新课标下的教材,要系统把握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知识树)。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处理教材,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才能有“妙手偶得”的精彩生成。新教师要想快速成长,必须很快地熟悉教材,解读教材,对教材总的框架或编排要认真钻研,这样才能把握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对某一内容的教授,有自己独到的教学方法以及作不同的处理在教学中是允许的,但新教师对学科的整体要求还不了解,此时很容易发生偏差及迷失目标。
  及时进行反思。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如果只教书,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又怎么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呢?充其量只能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而已。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就要坚持反思。 写教后小记是很好的教学反思形式。每节课后,把教学过程中那些给人启迪的地方写下来,反思成功之举、失败之处、探索之路、智慧之光、学生之见,正是这看似平常却给人深省的课后小记,能使我们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调整自己的教学心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使自己从经验型向科研型方向发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注重经验积累。新教师的优点长处就是充满活力和自信,富有激情,有干劲,与学生的心理距离短,利于和学生交流沟通;不足就是缺少经验,缺乏耐心,没有恒心,不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看似平凡而实际上很不简单的事情。而做好这些事情对自己的作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很重要的。我们今天生活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的时代,生活在一个知识多、智慧少的时代,生活在一个快餐文化时代,生活在忙碌到无暇思考的时代,生活在利益至上的时代,也生活在什么都有唯独缺乏安放心灵之所的时代,很容易为外界喧哗的世界所诱惑,迷失自己,很容易看到一些有形的东西,而看不到无形资本的重大意义。往往容易在一些蝇头小利上斤斤计较,而看不到年轻时最重要的资本就是经验的积累、心灵的修炼、思想的积淀、人格的完善、能力的提升。年轻时积累经验,锻造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远远比即时去捞功名挣小钱重要得多。“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新教师如果不趁年轻去积累经验,去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去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她)作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很可能就是从入职到退职这样一个随着时间流逝而自然走过的路程,甚至在中途被淘汰。
  承担班主任工作。许多初登讲台的新教师,就被学校安排做班主任,其中难免有人会抱怨,自己在讲台上的脚跟都未站稳,还要我去当班主任,弄不好会挨霉受气,吃力不讨好,感觉很吃亏。的确,班主任工作是“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事无巨细,点点滴滴,工作烦琐,压力大,每天起早贪黑,忙忙碌碌,既要上课,又要教育和管理学生,还要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沟通,真是忙不完的事,操不完的心。可是,你做了,体验了,有了经验得失,又认真研究了,解决了无数的难题,你作为教师的资本也就比那些没有做班主任的其他老师多了,这将是成长中最重要的财富。如果你是个有心人,将自己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的酸甜苦辣、经验得失认真写下来,写整个事件中自己是怎么处理的,有哪些收获,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或者是自己的一些失败经历。当然,也可以写成工作日记型的,简短易记,条分缕析地写下每天的收获与感想,便于自己发现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那么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成长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与书为友。每一个优秀教师都是以一本又一本的书作为台阶而成长起来的。一位退休的老教师曾说过:“教书这辈子,我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要说我体会最深的事,那就是作为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光靠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且不说自己这一桶水的质量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桶水会渗漏,会蒸发,如果不及时补充,一年半载就会桶底朝天,无以为计了。要想教好书,最重要的一途就是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读书‘进货’,及时补充新鲜血液。”是啊,只有不间断地读书学习,我们才能拥有源头活水,滋润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只有不间断地读书学习,我们才能生成新的思想,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与传递;只有不间断地读书学习,我们才能引领学生读书,促进学生发展。如果不读书学习,自己原有的一桶水得不到及时补充会变成“臭水死水”,学生“苗子”得不到富含营养的清澈活水的滋润,势必枯萎“死苗”。如此,自然缺少动力和责任感,职业生命自然也缺乏创造力和原动力。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这里的问题还不仅在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在数量上的增长。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师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
  一个教师只要他(她)有专业精神和敬业精神,始终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思考研究,那他(她)就离“专家型教师”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