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

作者:崔华云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从美学意义上看都应该是美的,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具备审美价值的课堂教学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按照美的规律创造教学美,遵循审美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学生美感效应的能力;二是指学生运用美学标准对教学进行评价以及对课堂美的欣赏能力。因此,成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美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充满了严密的科学性和巧妙的艺术性的教学。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感染力和人格吸引力,它构成了教师独有的魅力,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就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美的构成作一阐述,以求教于大家。
  
  一、潇洒自如、落落大方的仪态美
  
  席勒说过:“轻视外观,就是轻视一切艺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教师在仪容体态方面给学生印象的好坏与否,是影响教师能否引起学生尊重和好感,能否在学生中获得威信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该而且必须注意自己的仪态,力求留给学生良好的整体形象。当然,我们不是只为追求仪态美而注意什么服饰、发型、或者神态举止,而是把对仪态美的追求作为课堂教学美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学习周恩来同志的“容止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勿傲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教师步入课堂,就俨然已经成为一个美的化身———既含蓄庄重又充满活力,富含时代感。
  总而言之,教师的仪表行为要以学生的欣赏水平为前提,要与自己的性格特点相得益彰。它符合教师的年龄特点,也与课堂教学的情调相适应。它应能使受教育者从中获得教益,感受到一定的意志、修养与力量的具体的美。
  
  二、明白晓畅、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到教师教育素养这一重要特征的标志时说,“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诉诸学生理智和心灵”是很重要的,“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显得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是他们内心空虚。”这说明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追求明白晓畅、准确生动,融艺术性、科学性于一体。例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想使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就需要精心设计导入语,形成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至于课堂讲解阶段,则注重教授的语言技能,注意深浅适度,阐发要透彻、深刻,引导要玲珑精致,是学生迅速领会问题的主旨,激发起从自己的思维领域出发,探求于课堂所学内容的千百个接触点,展开思维的翅膀,这里教师语言的别具一格和精益求精不可或缺。
  爱因斯坦曾这样向听众介绍“相对论”:“比方这么说———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你以个人孤孤单单的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像坐了一个小时。————呜,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的语言无疑是富有表现力的。正因为这,深奥的相对论变得浅显易懂。教师面对的教材比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可以说是相当通俗平实的,那么,“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们难道不应追求语言的最强表现力吗?静心地沉浸于教材,像爱因斯坦熟悉相对论一般的对教材心领神会,而后用鼓励、用启发、用幽默去激活学生。
  
  三、条理清晰、张弛有致的结构美
  
  课堂教学过程具有顺序性、动态性等特征。在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运筹帷幄,使教学结构呈现出条理清晰、张弛有致的美。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知识的授受、思想的交流、感情的传递,始终在不断地进行着。如果教师能正确合理地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就能有效地推进或者抑制教学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密度,智力能力训练的难度,思维活动的紧张度,教学内容的跨度,对实践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验表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是切合人们实际的、对之略有所知却又并不完全了解的东西,因此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地把新材料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一般来说,刚上课时应通过组织教学,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学习内容产生有意注意。接着,是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产生兴趣,引起无意注意。教到教材的重、难点时,又要设法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适当运用直观教材和趣味性讲述,使学生转入无意注意。课将结束时,教师又要向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通过有意注意完成学习任务。如此,在教师的调控下,一堂课的节奏并非在一个平面上进行,课堂四十五分钟环节清楚,开端精彩,发展舒缓,高潮迅速,结尾紧凑,课堂结构缓急张弛交错起伏,与学生心理形成“和谐共振”,教学双方共同实现了美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坦诚动人,追求真理的情感美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中学语文教材,无论是散文、小说、诗歌,还是议论文、说明文,都蕴含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做教师的就应该在教学中,确立情感教育的地位,使教学呈现出系统的情感教育过程,激发学生情感感受的欲望,并养成其敏锐感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从教育学的观点看,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唯有教师对真善美的强烈向往和对假恶丑的仇视鞭挞,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备课时就须“情化自己”,做到深刻地感受欢乐和忧愁、悲伤和净空、愤慨和恼怒,课堂上则恰当深刻地,适度激情,让学生在轻易相容的语言氛围中深得其益,做一个苏霍姆林斯基所期望的“情感领域宽广的”“真正的教育者”。
  课堂教学中美的因素是很多的,这种美应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教学艺术的形成,有赖于教学工作着摸索规律,大胆创新,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因此,课堂教学中至高的和谐美才有望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