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为孩子选择适合发展的“好学校”

作者:雷旭军




  [案例]
  小霞原来在一所农村学校就读,父亲务工,母亲务农。她乖巧懂事,学习认真,成绩处于班级中上水平。尽管小霞的家境并不富裕,但2004年,她的父母还是咬着牙花了不少钱将其转送到了县城学校读书。用其父母的话说就是“小霞看起来像块读书的料,怎么着也应该把她送到城里的好学校去读书”。就这样,小霞好不容易进入了县城一所名校。
  谁料,第二学年开学时,小霞的父母又将她送了回来。原来小霞进入县城学校后,被分到了一个近六十人的班级里,陌生的环境让这个来自农村的小女孩在很长时间里都难以适应,更令其父母不安的是,小霞的成绩直线下降,考试成绩竟常常排在班级后几名。于是小霞的父母只好将孩子送回了原来的学校。
  转回来后的小霞又恢复成了以前的那个小霞,还是那么乖巧上进,甚至变得比以前更加开朗自信了。而她的学习也很快回到了班级中上等的水平,在英语方面,她甚至成了班里的尖子。
  看到小霞变化,小霞的父母忍不住发出感慨:“早知道这样,就不折腾着往县城送了,不但费力费钱,还差点误了孩子!”
  [反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另一方面,城乡教育资源仍存在极大的差异也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很多教育相对薄弱的农村地区,“择校”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有人戏称,在现今的农村,但凡家里有点钱,孩子读书还过得去的,孩子肯定不会放在农村读。而事实上,在每年的“择校”大军中,像小霞父母这样来自农村,收入并不高的学生家长占了大多数,他们宁肯让自己干得苦些,活得累些,也要让孩子上个好学校。
  选择好学校让孩子享受良好的教育无可厚非。然而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农村家长们舍近求远,费钱费力将孩子塞进了城里所谓的“好学校”,就真的是孩子良性发展的最佳选择吗?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为相对农村学校来说,城里学校在硬件建设、教学师资、育人氛围等方面都比农村学校要好得多,培养出来的学生当然也应该比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要好。然而事实是什么呢?上海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曾调查过许多在“名校”借读的学生,他发现到了升学阶段,这些孩子中绝大部分反而不如在原校就读的同学。而在现实中,像上面案例中的小霞一样,进城后出现适应困难、成绩下降等现象,最后又返回农村学校的学生更是不在少数。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众多的择校生进入“好学校”后,学习非但没能像预期的那样有显著进步,反而出现了适应困难、成绩倒退,甚至是灰心、厌学等不良现象呢?笔者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是教育环境的改变。城里学校的教学肯定是以城里孩子的智力、知识水平为依据进行的,因此很多农村孩子到了城里的学校后,往往都会觉得新学校讲课节奏快,授课难度大,大多数都会出现不适应以及学习困难等现象,在学习能力上与城里同学表现出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孩子极易出现学习信心受挫,学习兴趣下降等现象。
  其次,是农村孩子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农村学生进入城市学校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尽快地适应新环境。他们要适应城里的生活方式,适应新班级的同学,还有新的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等等。对于性格外向、适应力强的孩子来说,这并不算一件难事,然而对于大多数农村学生来说,这个过程却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来适应。因为农村孩子到了城里后,大多数都会有自卑心理,觉得自己不如城里孩子,于是会表现得小心谨慎,胆小腼腆,害怕与人交往,这就影响了农村孩子的适应环境能力,延长了适应环境的时间。
  还有,就是城里学校普遍的大班额现象使农村孩子很难得到“关照”。城里学校集中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们自然趋之若鹜,于是城里学校便出现了一个年级有十几个平行班,每个班里有五六十人的“常见现象”。而在这样的大班额班级里,一个来自农村的成绩并不出色的孩子,是很难引起老师的关注的。于是,很多转到城里学校就读的农村学生便常常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不过是坐在“好学校”教室的角落里“自生自灭”罢了。在不断体验失败和不被关注的过程中,他们极易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
  由此可见,农村学生家长一味地将孩子送到城里所谓的“好学校”就读,未必是孩子良性发展的最佳选择。家长为孩子选择“好学校”,首先要对所选学校有一定的了解,仔细分析学校的特色,多考虑如果孩子到了这所学校,是否有利于他的成长;其次,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以及优势与劣势,并将这些特点和学校的优势相结合,避免盲目跟从,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否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甚至造成心理伤害。
  所以,“好学校”未必是所有学生的好学校,真正适合孩子学习成长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好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