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遵循心理规律 组织有效合作
作者:向正容 刘小平
《探索规律》是北师大版课标教材《数学》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为了彰显新课程理念,两位老师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果也不尽相同。
[案例一](片段)
师:请同学们将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对折时每次与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索对折次数与折痕的条数之间的关系,等会请组长代表本组同学来交流。
问题一抛出,所有学生都找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开始动手折纸,场面非常热闹,参与程度极高。
学生在折叠几次后,把结果汇报给组长,不再思考,至于究竟有何规律,让组长去总结吧!有的同学甚至横折一次再竖折一次,然后在下面讨论着什么,还有的干脆用这张纸折叠起别的东西来…… 老师不知所措。
[案例二](片段)
(课前老师把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让同学们选好组长。每组只下发一张窄长的长方形纸片,和一张《实验报告单》。)
师:请同学们将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对折时每次与上次的折痕保持平行,探索对折次数与折痕的条数之间的关系,请各小组内组长先分工:一人折纸,一人观察,一人填写《实验报告》,组长负责全过程的监督并组织共同讨论,得出规律后所有成员都要在《实验报告单》上签好自己的姓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有条不紊地进行探究活动,各施其责。一个学生折纸,因为老师下发的长方形纸片是窄长的,学生自然不会横折一次再竖折一次,只会朝一个方向对折,就保证了折痕是平行的。当这个同学每折完一次,第二个同学就数出折痕条数,第三个同学将数据填在《实验报告》的相应地方…… 折纸完成后,在组长的带领下,争先发表自己的观点,探索出了规律,并高兴地签上自己的姓名。
师:(期待的目光)团结就是力量,通过同学们的通力合作,探索出了什么规律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 :(拿着《实验报告》)我们小组认为,当长方形纸片折叠x次,折痕条数为y。实验人:尤岩、唐伟宇、李娜、向梦。组长:尤岩。
(生点头认可,师会心地笑了)
生:……
[总评]
这两则案例的区别在于:
案例一,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时尚的学习方式,没有把握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放手让学生合作,但又缺乏有效组织,虽然全面参与,但由于惰化现象的作祟,学生把活动中最核心的问题推给组长,表面热闹,但缺乏实效。
案例二,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只要求小组中一名学生折纸,每名学生分工明确,而且每个学生的工作在合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在探究规律的讨论中,为了显示自己工作带给整个过程的重要性,必然都会积极参与,这样的学习带给了学生合作学习的体验,享受了探究的乐趣。
由此可见,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做到:
第一,组建好合作小组,提高每个学生能量转化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合作学习的小组规模4至6人较好。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小组规模较小时,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
小组合作的整体能量并不是小组中所有个体成员能量的简单相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一方面个体的能量转化为整体成果,另一方面又消耗一部分能量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之中,如果规模太大,大部分能量便会消耗在交流之中。因此,当小组规模在4至6人时,可使小组成员的个体能量最大限度地转化为集体成果。另外,教师还应该熟悉和掌握每个学生的能力、个性、和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能和好伙伴同组,这样可减少人际交流中的能量的消耗,促成有效合作。
第二,分工明确,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不可替代的感觉。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认为自己努力在小组中不可替代的时候,个体就会努力完成目标,以显示自己存在的价值。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让小组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对小组总体负责。具体就是把整个总体任务分成几部分,每个人承担一部分,并将个体的表现作为评价小组表现的一个标准。这样,每个小组成员为了让本组获得好的成绩,都必须进行个体努力,否则就会拖小组的后腿。同时,为了更好的完成小组整体目标,当某些成员完成自己的个体目标的同时,会关心同伴完成目标的正确性,甚至当同伴需要帮助时,积极主动地伸出援助之手,被帮助者自然也乐意接受,这加大了组员之间的相互依存。
第三,发挥教学民主,营造良好的合作气氛。在合作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组长与组员之间,都是平等的,不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教师应发挥教学民主,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中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看法,使学生在合作中有:“表现欲”、“成就感”。这样,学生不管是在小组讨论中,还是在全班交流中都能大胆提出问题,畅所欲言,逐步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成功合作学习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