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小学体育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作者:陈甫斐




  一、加强目的教育,启发学生自觉锻炼
  
  一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不明确,大多停留在“玩”、“活动得舒服”、“随堂上课”等表面认识上,忽视了身体锻炼的社会意义和专题运动的目的。这就需要加强体质运动的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可以采取宣传、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认识运动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增强体育、掌握知识技术,促进健康,锻炼意志,不仅是学习的保障,也是升学就业的需要。即使学成毕业,参加祖国建设,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同时可以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角度,开展讨论和自我反思。突出对体质健康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渗透终身运动的思想。通过活动体验锻炼效益,以及体育情感与练习兴趣的有力支持,促成学生坚持运动锻炼的行为更加自觉、积极,使学生的运动锻炼切合“认识——情趣——行为”这一规律性的认知行为模式,并且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和谐发展。明确了目的,提高了认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体质运动的自觉性。
  
  二、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运动习惯
  
  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体育教师,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包括早操前、放学后等,到运动场上进行跳绳、羽毛球、篮球等各项锻炼,并通过热烈、活跃、轻松的心态和体态,表现出对体育锻炼的钟情和挚爱,就可以形成榜样的力量,引发学生的兴趣。学生看在眼里,逐渐也能在闲暇时间主动参与各种活动,这时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和学生一起锻炼,久而久之,就可以使学生形成体育运动锻炼的习惯。
  
  三、创设体育情境,强化学生锻炼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是新课标实施之后人们特别推崇的教学方式,缘在于教学情境可以形成一种氛围,推动学生的心理参与欲望,促成兴趣的萌发,进而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体育情境创设也是助推学生运动兴趣的好方法。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身体特征和心理特点,在体育课上,创设出体验情境、游戏情境、精神情境等,营造出体质运动的氛围,激发和强化学生的锻炼兴趣。
  体验是一种基于学生通过本身的活动经验,从中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本人。教师可充分为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例如:将《立定跳远》设计成“青蛙过河”的情景,开始让小青蛙们利用短绳做游戏(自由发挥),然后让学生们用跳绳设计、创造出各种图形的荷叶,接着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在荷叶上来回跳动。这样,通过一个简单的教学情境,将所教的技术动作渗透在里面,既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完成了教学目标。
  游戏是学生天性爱好的,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生动活泼的游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将障碍跑的教学过程设计成送“鸡毛信”的游戏。铺设垫子作“草地”,把栏架当作“钢丝网”,用两条绳子摆设成一条“小河”,用实心球作“地雷”;让学生进行爬、钻、跨、绕等动作的练习,最后将信送到“目的地”的故事情景。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锻炼的情绪十分高涨,运动的效果也就更为显著。又如游戏课《愉快的旅行》,创设“穿过森林”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体验在森林的感觉,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到草地的时候让学生坐在地上唱歌、跳舞、嬉戏等,让学生调整身体状态,到河边的时候,利用“捕鱼”游戏进行教学,小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的自觉性非常高涨。
  精神情境的创设,更多地表现在心态、气质等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扬民主,常带微笑,运用面部表情、眼神、姿势等肢体语言,对学生的学习给予鼓励、肯定和赞许。当学生练习失败时要给予鼓励,当学生练习成功时要及时表扬。例如:“你的动作真优美” 、“你这动作做得真好”,微笑着点点头、竖起大拇指等等,让学生在教师肯定的评价中充满自豪感,增加自信心,增加对学习体育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