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9期

例谈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作者:吴利丽




  导课的根本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我的教学中,我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不同的导课方法,既能引学生入胜,还能启迪学生的智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的导语设计除了传统的导课方法之外还有三种类型:
  
  一、激趣型
  
  这类导语设计旨在上课伊始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l. 图片展示法
  图片比语言文字更具直观性,课前可以展示出许多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神奇的极光》是一篇科学性极强的科普说明文,极光这种自然现象在生活中很难见到,我就找来了大量的关于文中提到的极光弧、极光带等色彩纷呈的图片展示给大家,一下子就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而且整堂课围绕图片讲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实物演示法
  以实物导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所讲内容有更真切的认识,我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就用了这种方法。讲课前将我准备好的荔枝发给大家,让大家说出它的特征,学生自然能较准确的描述出荔枝的外形了,然后我说:“大家到底说的对不对,我们还是让《南州六月荔枝丹》来评判吧!”学生为了证实自己说的是正确的,自然全神贯注地投入整堂课的学习中去了。
  
  二、激情型
  
  这类导语能让学生在开讲之时就融入课文的情感基调之中:
  1. 诗词引用法
  中国的诗词是文学中的瑰宝,它博大精深,意境幽远,引用诗词来导入新课,可以创设一种意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故都的秋》就非常适合用这样的方法来导入: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王勃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瑾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秋天常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郁达夫笔下的秋同样是那样的“清”、“静”、“悲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故都的秋》吧!
  2. 音乐渲染法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个凄美的爱情悲剧,我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导入,既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又为教学营造了一个悲凉的气氛。学生不仅能从乐曲中感受到这种气氛,也意识到本课悲伤的主题,迅速地进入了教学的氛围中。
  3. 激情感召法
   《别了,不列颠尼亚》以新闻的方式报道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中国雪百年耻辱时的盛况。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个半世纪以前,一群强盗以卑劣的手段抢走了祖国母亲的儿子,一百多年以来,这位母亲一直盼望着儿子的归来,终于,在1997年7月7日,母亲以她强人的力量赶走了强盗,找回了自己的亲骨肉。这一刻多么令人振奋,今天我们再一次体会一下那份激动,也亲眼看看侵略者们的窘态。对他们,我们只能说:“别了,不列颠尼亚。”此时,学生受到感召,爱国情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三、激思型
  
  导语设计最好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效果会更好:
  1. 悬念引入法
  设置悬念是文学作品常用的创作方法,语文课的导入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这样不仅能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而且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种方法适合故事性强的文章,如《包身工》就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当我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吸取知识的养分是,谁也不会想到,在旧社会,和你们同龄的被称之为包身工的孩子却受着非人的虐待,她们到底受到怎么样的虐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包身工》来看看那个时代穷人的悲惨境遇。
  2. 同类牵引法
  把具有某些相似特征的内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异同,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比如学习关于离别题材的课文《雨霖林》就可以这样导入:离别是痛苦的,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白居易有“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王维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苏轼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无一不表现出离别时的撕心裂肺、肝肠寸断,今天我们学习柳永的《雨霖林》,再一次体会一下这种难以名状的痛。
  不同的文章需要不同的方法来导入,但这些方法之间也不是毫无关系的,有些课文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导入,也有些方法适用于不同文体的课文,所以导语设计一定要有趣、新颖、灵活,这样才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加富有生机。
  总之,导语设计犹如发动机,直接影响着整台机器正常有效的运转,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将这些导语设计的方法互相渗透、互相辅助,做到巧导、妙导,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心神和智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