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浅析“英语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

作者:刘桂芬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对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实施新课程中,笔者在对英语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上有以下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创设多种情境,学生有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问题解决”指问题潜在地需要我们去发现、分析和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拘一格。解决问题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一般来说,情境对比度越强烈,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被吸引,感觉就会越敏锐,越强烈,越容易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索的强烈愿望。如在教学形容词比较等级用法时,叫一名学生A来到班的前面,T:A is tall;又叫一位比学生A 高的学生B,T: How to put into English?激发他们预习本课有关资料;再叫一名三者中最高的学生C,老师暂不说答案,进行一系列的预设性提问,引起学生多种思考,从而产生探索的愿望。由学生B到学生C的比对过程,内含了形容词比较等级的用法,便于学生在注意力最佳集中状态时,突破难点,从而使知识转化成技能。
  
  二、如何才能恰当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提出问题教学环节的前提是认识事物的基本结构,了解问题的基本分类,认知过程中相关的基本系统。通常,如果教师的教学情境设置得合理,学生就会提出许多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提出,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英语中有些词语意思相同,但用法却相去甚远,貌似而神离。对此,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比、综合探究活动,大胆地提问,来认识“庐山真面目”。如教材五年级(上)《MY NEW ROOM》一课,出现了have/has与there be结构,为了辨清它们的用法,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这两个句子:
  ①I have a trash bin.
  ②There is a big closet in my room.
  用红粉笔写出“have”和“There is”两个词以醒目,有学生提问它们在用法上的区别,教师不直接告诉答案,进行“Group work”活动启发他们分析这两个句子的结构关系。通过“Group work”活动,各组发表见解,老师总结、归纳:(1)There be 句型表示在某处有某物存在。用法是There is/are+ 名词 + 表示地点的短语。否定形式是be + not。一般疑问句是Is/Are there+ 名词 + 表示地点的状语?(2)have/has表示某人(物)拥有某物。否定形式是助动词do/does之后 + not,若是“has”句型,须把has变成have。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用红粉笔勾划出来以醒目。一般疑问句是“do/does”提到主语的前面,若是“has”句型,变has为have,同时也用红粉笔勾划出来。如:She does not have a chair. Does he have a pencil?最后让学生造出关于have/has与there be结构的句子,大部分学生能脱口而出。
  
  三、如何解决问题
  
  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途径,即使是本质相同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也是多种多样。如:在学习《WHAT CAN YOU DO》一课中,问学生:What do you think we can do to improve daily lives?其中What can you do?就是解决的问题,而to improve daily lives是我达成的结果。“I can sweep the floor.” “I can water the flowers.” “I can wash the winows. ”等等,答案可谓千奇百怪,无不渗透着孩子们的智慧和勇气。回答完了之后,教师说:“Well done, everyone .Thank you!”若回答不太好,应鼓励他们,说声:“It does not matter.I am sure you can do better.”激发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缩小学生间的学习差距,同时提高同学们对课文阅读理解能力,听、说技能训练也得到了发展。类似活动的开展,能加深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
  同样的问题,根据不同的理解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一些开放式答案的题目尤其如此。要尽量使学生头脑不僵化、不呆板,能不断探索新问题,才能突破解决问题的思维封闭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科学家波谱尔提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这种问题解决的循环递升揭示了科学发展的奥秘,也为我们教学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空间。